陈昱岿

作品数:22被引量:32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云南彝族高等教育个案研究彝族阿细人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发文期刊:《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外国教育研究》《民族教育研究》《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少数民族融入主流社会的路径及模式——云南彝族阿细人的个案研究
《民族教育研究》2020年第1期52-59,共8页陈昱岿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民国时期边疆教育与云南彝族国家认同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7BMZ126)的阶段性成果.
少数民族融入主流社会是教育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应用档案文献、口述史及案例分析等方法,考察彝族阿细语"以邹朱初"之涵义从"边缘人"到"国家干部"和"居住在族群聚居区之外的人"的古今变化,探索从明清至今...
关键词:以邹朱初 阿细人 学校教育 社会流动 知识—地理空间分析框架 教育人类学 
民国时期少数民族教师的边疆教育实践——以云南彝族阿细人为个案的考察被引量:1
《教育学术月刊》2019年第5期36-43,69,共9页陈昱岿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民国时期边疆教育与云南彝族国家认同的构建研究"(17BMZ126)
民国时期,政府推行边疆教育把少数族群整合入国家之内,以达到培养其国族意识的目的。边疆教育的推行离不开少数民族教师的一线实践。本研究以民国时期云南彝族阿细人教育为个案,运用档案文献法及口述史方法,考察边疆教育推行过程中彝族...
关键词:阿细教师 边疆教育 国族建设 教育实践 
民国小学《国语》课程与少数民族学生国家意识的塑造——云南彝族阿细教育的个案研究被引量:2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44-48,共5页陈昱岿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国时期边疆教育与云南彝族国家认同的构建研究"(17BMZ126)
民国时期,政府推行制度化教育以把边疆少数民族整合入国家之内,以达到培养其国族意识的目的。对于边疆少数民族而言,国族建构首先必须学习和掌握国语。通过对档案文献及口述史资料的整理分析,考察民国时期云南彝族阿细学生《国语》课程...
关键词:《国语》课程 彝族阿细学生 国家意识 民国时期 少数民族 
强迫教育中的政府推行与人民回应——民国时期云南阿细人教育研究被引量:6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8年第4期148-168,188,共22页陈昱岿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7BMZ126)
民国时期,政府加强制度化教育对边民的整合力度,在彝族阿细聚居区,以训令、指令、视察、督办、坐催、羁押等多种手段动员和贯彻执行强迫教育,阿细人则以踊跃参与、拒送子女入学、抵制学款、变相入学、退学等不同方式做出回应。本文以地...
关键词:强迫教育 彝族阿细人 乡村学校 
学校教育场域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云南彝族阿细中学生的个案研究被引量:10
《民族教育研究》2017年第4期121-129,共9页陈昱岿 
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民国时期边疆教育与云南彝族国家认同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7BMZ126);2015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近现代学校教育与彝族阿细人国家认同/族群认同的形塑"(项目编号:2015Y458)的阶段性成果
应用教育人类学方法考察分析云南彝族阿细中学生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结果发现:阿细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且两种认同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可以和谐共生;他们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具有同...
关键词:阿细中学生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共生 教育人类学 
滇黔桂彝族地区实施火葬制度举步维艰的重要因素剖析——以云南弥勒彝族阿细地区为例
《红河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12-16,共5页佟光星 陈昱岿 
《殡葬管理条例》生效已达十七年,但该《条例》在彝族阿细聚居区处于瘫痪状态。该篇在历史文献及田野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儒家的伦理观念、火葬史被遗忘、传统宗教信仰、由"孝"文化引起情感体验及阿米什人回避效应带来的压力等因素是火葬...
关键词:彝族阿细 火葬 土葬 殡葬制度改革 
默会知识视角下的庄子哲学解析——兼论专家型教师的成长
《教育学术月刊》2015年第11期16-21,共6页陈昱岿 江淑玲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中国社会文化视域下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项目编号:AIA11155)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庄子的哲学思想蕴含了极其丰富的默会知识。默会知识是波兰尼的哲学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已被广泛地用于解释教师专业发展中个人知识的转化。文章对庄子哲学中的"默会知识"进行解析,并以之考察专家型教师成长过程,指出专家型教师的成...
关键词:默会知识 专家型教师 实践性知识 庄子 波兰尼 
融入与游离:在京新疆维族大学生的“他者”体验——基于Q大学的个案研究被引量:2
《教育学术月刊》2015年第1期89-96,共8页陈昱岿 
本研究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对Q大学的三个维族大学生在北京异己文化中学习及生活经验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维族大学生在校内及校外各种人事互动中获得了积极和消极体验。积极体验大多来自校内,消极体验则主要来自校外。积极体验使他们...
关键词:维族大学生 传统文化 异己环境 文化震荡 “他者”体验 
云南彝族阿细文字失传的原因探悉被引量:1
《红河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9-11,16,共4页陈昱岿 段家宏 
彝族阿细先民曾经创造过属于他们民族的辉煌的历史文化和文明,但是其文字却失传了。该篇从阿细先民的教育制度、毕摩教育传承方式、阿细官方学术等角度探讨了阿细文字失传的原因,认为阿细彝文失传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是封建统治阶...
关键词:阿细先民 阿细彝文 毕摩 阿细文化典籍 
1949年以来云南彝族阿细和撒尼文化的发展及原因——从山翩和阿诗玛的不同命运谈起被引量:3
《云南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116-121,共6页陈昱岿 
山翩是彝族阿细支系的姑娘,阿诗玛是彝族撒尼支系的姑娘,这两个女孩在当地都有广为流传、缠绵凄婉的爱情故事。然而,新中国建立以后,这两个女孩背后的阿细文化和撒尼文化却走向了完全不同的命运。这其中,政治因素带来的消极影响、刻板...
关键词:山翩 阿诗玛 阿细文化 撒尼文化 发展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