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升

作品数:43被引量:59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牡丹江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知识分子伊丽莎白·乔利拜厄特戴维·洛奇双性同体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语言文字建筑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牡丹江大学学报》《学理论》《短篇小说(原创版)》《时代文学》更多>>
所获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牡丹江市社科联项目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支持计划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学院派小说《向西行》中作家与批评家共同体构建
《外文研究》2024年第4期63-67,105,106,共7页张荣升 丁威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伦理学视域下当代学院派小说及知识分子伦理共同体构建研究”(22WWB194);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后现代视域下学院派小说发展及启示研究”(21WWB121);黑龙江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后现代视域下西方学院派小说研究”(1451ZD014)。
作家与批评家之争一直是学界热门话题。二战后,批评家几近“寄主”地位,两者难分伯仲。当代英国学院派小说家布雷德伯里深谙作家与批评家的复杂关系,视两者为“一对奇特的伴侣”,并通过学院派小说《向西行》阐述了作家与批评家共同体构...
关键词:向西行 学院派小说 作家本我 批评家超我 共同体构建 
《玛丽亚的一生》中女性主体性意识的觉醒与建构
《绥化学院学报》2023年第12期63-66,共4页成晓华 张荣升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后现代视域下学院派小说发展及启示研究”(21WWB121);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伦理学视域下当代学院派小说及知识分子伦理共同体构建研究”(22WWB194);牡丹江师范学院校级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KJCX2022-090MDJNU)
欧茨在学院派小说《玛丽亚的一生》中追溯了女主人公玛丽亚艰难成长的一生。在叙写玛丽亚坎坷的命运,自强不息的人生以及思想转变的过程中,欧茨投射了对女性命运的设计与关注。文章运用波伏娃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理论对玛丽亚早期人生阶段...
关键词:学院派小说 《玛丽亚的一生》 主体性意识 他者 自为选择 
后现代视域下学院派小说《斯通纳》中女性成长解读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23年第26期63-67,共5页仲伟琼 张荣升 
黑龙江省哲学社科规划一般项目“后现代视域下学院派小说发展及启示研究”(21WWB121);黑龙江省哲学社科规划一般项目“伦理学视域下当代学院派小说及知识分子伦理共同体构建研究”(22WWB194);黑龙江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后现代视域下西方学院派小说研究”(1451ZD014)。
《斯通纳》是约翰·威廉斯的学院派小说代表作,该小说围绕主人公斯通纳展现了价值观截然相反的两种女性形象。本文从后现代女性主义视角出发,以《斯通纳》中的伊迪丝与凯瑟琳两位女性角色为研究对象,通过形象对比,揭露父权制社会中的男...
关键词:女性主义理论 学院派小说 《斯通纳》 形象对比 
论学院派小说《异国恋情》中的欧美文化冲突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23年第8期43-45,共3页王维箐 张荣升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后现代视域下学院派小说发展及启示研究”(21WWB121);黑龙江省哲学社科规划一般项目“伦理学视域下当代学院派小说及知识分子伦理共同体构建研究”(22WWB194);黑龙江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后现代视域下西方学院派小说研究”(1451ZD014)。
《异国恋情》是美国著名小说家艾莉森·卢里的学院派小说代表作,通过讲述美国教授文妮·迈纳和弗雷德·特纳这两个平行交织的爱情故事反映了新旧大陆之间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论文以文本细读的方法详细解析主人公的人物性格,通过天真质...
关键词:艾莉森·卢里 《异国恋情》 学院派小说 欧美文化冲突 
目的论视域下的影视翻译研究被引量:1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23年第3期43-46,共4页焦福钰 张荣升 
2022年牡丹江师范学院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目的论视域下的影视翻译研究(kjcx2022-134mdjnu)。
随着全球文化不断交融,国内外各种题材的电影、纪录片、电视剧集相继问世。影视作品通过可视化方式,进行文化的输入与输出。通过影视作品了解国内外优秀文化,可以有效避免文字的枯燥无味,影视作品也逐渐成为传播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影...
关键词:字幕翻译 翻译目的论 影视翻译 
存在主义视角下《修配工》中雅科夫·鲍克的生存解读
《今古文创》2022年第48期22-24,共3页薛涵 张荣升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后现代视域下学院派小说发展及启示研究”(21B0232);黑龙江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后现代视域下西方学院派小说研究”(1451ZD014);牡丹江师范学院国家级课题培育项目“学院派小说发展及启示研究”(GP2021008)。
伯纳德·马拉默德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犹太作家之一,其《修配工》获得了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这部作品延续了其文学一贯的写作主题——苦难与救赎,小说揭示了小人物在异国的苦难。本文主要以让·保罗·萨特的存在主义为核心,分别从...
关键词:伯纳德·马拉默德 存在主义 《修配工》 
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与创意写作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22年第2期54-56,共3页张荣升 丁威 
黑龙江省哲学社科研究一般项目“后现代视域下学院派小说发展及启示研究”(21WWB121);黑龙江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后现代视域下西方学院派小说研究”(1451ZD014);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小说创作与美学思想研究”(1352MSYYB022)。
“创意写作”课程是否有效,自古众说纷纭。支持者认为写作是一门艺术,其技巧可以传授、习得;教师的启发与指导对作家成长至关重要。反对者则视写作为天赋能力,与生俱来,无法传授。本文从石黑一雄的获奖感言入手,重点阐述马尔科姆·布雷...
关键词: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 创意写作 启示 
论《历史人物》中聚会的多重涵义
《牡丹江大学学报》2020年第9期50-54,共5页房蓉蓉 张荣升 
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当代英美澳学院派小说研究”(WY2018049-B);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小说创作与美学思想研究”(1352MSYYB022);牡丹江师范学院博士科研项目(编号:MNUB201809)。
《历史人物》是英国学院派小说家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的代表作品,聚会是这部小说的核心。首先,聚会体现了小说统一的情节结构,出现在小说的开头、高潮和结局,两次聚会前后遥相呼应。其次,聚会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象征着主人公的社会舞...
关键词: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 《历史人物》 学院派小说 聚会 
反驳“作者之死”重塑作者地位--伊丽莎白·乔利的作者观及创作实践被引量:3
《学术交流》2019年第12期149-156,共8页丁威 张荣升 
黑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英国学院派小说家戴维·洛奇的作者理论研究”(1352MSYQN006);黑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小说创作与美学思想研究”(1352MSYYB022)。
“作者之死”对西方学界产生了巨大震撼。深谙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的乔利看到“作者之死”背后对作者的忽视与消解,从作者的现实存在与文本存在两方面开启作者重建之路。乔利深切体会女性作家的艰辛,在作品中展现了她们的创作困境、女性...
关键词:伊丽莎白·乔利 “作者之死” 作者重建 作者观 
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学院派小说《走向隐蔽处》的翻译实践研究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9年第3期100-101,132,共3页龙爽 张荣升 
黑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小说创作与美学思想研究"(1352MSYYB022);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当代英美澳学院派小说研究"(WY2018049-B);牡丹江师范学院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走向隐蔽处>的英汉翻译技巧与分析"(kjcx2018-86mdjnu)
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是当代英国学院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其作品简洁幽默却又不失讽刺,写作方法新颖独到,笔风辛辣。本文以布雷德伯里的学院派小说《走向隐蔽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作品的英译汉翻译,归纳总结小说的写作特色,提炼总结翻译...
关键词: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 学院派小说 《走向隐蔽处》 翻译技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