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小林

作品数:21被引量:5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更多>>
发文主题:孤独者文本解读《谈中国诗》文本无声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发文期刊:《语文教学研究》《网络财富》《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语文建设》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沉静阅读对中学生阅读素养的影响
《语文教学研究》2022年第3期9-15,共7页姜伟 贾小林 
本行动研究旨在探讨进行沉静阅读干预之后,初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在阅读素养,即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方面的变化,以探索和研究这项阅读活动在初中不同阶段的有效程度。本研究选取北京市朝阳区一所中学的初中生共计218人为研究对象...
关键词:沉静阅读 阅读素养 阅读兴趣 阅读习惯 阅读能力 初中生 
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学业自我效能的关系:自尊和学业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被引量:1
《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第3期69-73,77,共6页姜伟 贾小林 
研究者采取问卷法,通过对北京市某高中396名学生的调查,探究了父母教养方式和青少年学业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直接效应模型中,父母情感温暖和拒绝否认不仅可以直接正向或负向预测青少年的学业自我效能,还能通过青少年的自尊...
关键词:学业自我效能 父母教养方式 自尊 学业自我概念 学校 
卡夫卡《饥饿艺术家》意象新探被引量:1
《语文建设》2018年第9X期44-46,共3页姜伟 贾小林 
笔者认为,解读“意象”是把握小说《饥饿艺术家》的最重要的途径。卡夫卡以图像进行创作,“表现他梦幻般的内心生活”,“将现实转换成一种寓言,并循着神话追溯人类生存的痛苦”。这种痛苦的心理状态,同精神分析学派后期代表人物弗洛姆...
关键词:《饥饿艺术家》 卡夫卡 意象 精神分析学派 心理状态 人类生存 代表人物 弗洛姆 
鲁迅《忆韦素园君》三则注释的补注
《语文月刊》2016年第4期50-53,共4页贾小林 
鲁迅先生的《忆韦素园君》一文有三则史料,一是关于林素园武力接收女师大,二是关于未名社被查封,三是关于鲁迅"因为避祸,烧去了他的信札",北京版教材(选修三)对未名社被查封一事未加注释,对另外两件事虽有注释,但存在疏漏,或语焉不...
关键词:未名社 北京版 《鲁迅全集》 文有 补注 北洋政府 柔石 女子学院 李霁 内山完造 
换一个角度解读《窗》
《语文教学研究》2015年第11期12-14,共3页涂洁 贾小林 
钱钟书《窗》选人北京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必修五、粤教版教材必修一。老实说,钱先生文章并不适合做教材。姑且不说他西化的句式,单是他深奥的比喻,就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理解上的巨大障碍。教材编者认为,《窗》是一篇哲理散文;我以...
关键词:《窗》 语文实验教材 解读 哲理散文 文艺随笔 北京版 钱钟书 粤教版 
孤独者韧性的抗争——鲁迅《野草·希望》解读被引量:1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2015年第2期51-53,66,共4页贾小林 喻祖权 
《希望》写于1925年1月1日,发表于1925年1月19日《语丝(周刊)》第10期。 关于《希望》的创作动因,鲁迅在《〈野草〉英译本序》中写道:"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鲁迅这样说,透出两层意思:一是当时青年非常消沉;二是鲁迅希...
关键词:鲁迅思想 《希望》 孤独者 创作动因 《野草》 裴多菲 仙去 影的告别 诗所 虚无感 
孤独者精神的超越——鲁迅《野草·死火》解读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2015年第1期48-50,共3页贾小林 喻祖权 
《死火》写于1925年4月23日,发表于5月4日《语丝》周刊二十五期。这是鲁迅先生又一篇以梦境为题材的作品。丰富的想象,神奇的象征,独特的隐喻,使这篇散文诗意象驰骋,蕴含隽永;也使这篇散文诗在理解上更晦涩,更难懂。
关键词:鲁迅作品 孤独者 《语丝》 反抗绝望 《野草》 我自己 影的告别 三层意思 石车 锥心刺骨 
《记念刘和珍君》三则注释的辨正——与田春林老师商榷
《语文教学研究》2013年第11期5-8,共4页周鸿祥 贾小林 
这个学期教高一,搜索过去的论文、教案,忽然读到田春林老师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中不得不说的三个“注释”》(《语文学习》2009年第10期)。认真地拜读了田老师对“到底是谁命令开枪?”“哪里来的‘流氓’?”“《闲话》是‘阴...
关键词:《记念刘和珍君》 老师 春林 注释 辨正 《语文学习》 2009年 《闲话》 
孤独者的灵魂自白——鲁迅《野草·影的告别》文本解读被引量:1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2013年第10期29-31,共3页贾小林 喻祖权 
《影的告别》写于1924年9月24日。发表于12月8日《语丝》周刊第四期,同期《语丝》还登载了《野草》中的《求乞者》和《我的失恋》。
关键词:《影的告别》 《野草》 文本解读 孤独者 鲁迅 自白 灵魂 《我的失恋》 
无限和有限虚构与真实--博尔赫斯《沙之书》文本解读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2013年第4期36-38,共3页贾小林 喻祖权 
《沙之书》入选人教版、苏教版和北京版语文选修教材。这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共识:让学生开启想象的翅膀.多元解读文本。通常意义,对于一篇作品,我们可以将它读少读精,读懂读透,可《沙之书》却相反,它使我们越读越多,越读越...
关键词:《沙之书》 文本解读 博尔赫斯 虚构 有限 选修教材 解读文本 阅读体验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