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3YJA720006)

作品数:13被引量:16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康宇袁立莉更多>>
相关机构:黑龙江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文史哲》《自然辩证法研究》更多>>
相关主题:经学儒家神学诠释学之学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自然科学总论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唐君毅道德形上学的建构
《知与行》2016年第8期132-136,共5页袁立莉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儒家诠释学研究"(13YJA720006);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中西诠释学比较研究"(1254B018)
唐君毅道德形上学的建构分为早期与晚期两个阶段。他年轻时构建了"道德自我",凸显"心灵本体"的作用,并将之展开于客观人文世界,其高扬"灵根自植",强调坚守本族伦理文化,主张接续和复兴宋明儒有的心性义理之学,重塑儒家伦理文化系统。在...
关键词:现代新儒家 道德自我 心灵九境 形上学 
从“四门之学”到“四书学”——兼论四书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被引量:2
《人文杂志》2016年第8期1-8,共8页康宇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儒家诠释学研究"(13YJA720006);黑龙江省人文社科规划专项项目"儒家四书学研究"(14D060)
"语孟学庸"最初以独立的"四门之学"形态,呈现于世。经历了由"子"变"经"过程及一系列的四书升格运动,至南宋《四书章句集注》的出现,"四书学"正式诞生。官方钦定、经学复兴、理学体系哲学化,是"四书学"得以确立的最直接力量。而"四书学"...
关键词:四门之学 四书学 结构 功能 
论儒家“以心释经”方法的确立与变迁——以孟子、象山、阳明之学为中心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23-32,共10页康宇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儒家诠释学研究"(13YJA720006);黑龙江省人文社科规划专项项目"儒家四书学研究"(14D060)
孟子、陆象山与王阳明是儒家经典诠释学说中"以心释经"方法的奠基者与拓展者。孟子的"以意逆志"命题确立了儒家心学解经纲领,象山"发明本心"之说让"六经注我"式的诠释得以盛行,阳明"致良知"则集儒释道三家心性学说之大成,彻底改造了儒...
关键词:经学 心学 “以心释经” 孟子 陆象山 王阳明 
朱熹经学诠释视角下的工夫论被引量:4
《哲学动态》2016年第1期58-64,共7页康宇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儒家诠释学研究"(13YJA720006);黑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儒家四书学研究"(14D060)的阶段性成果
朱熹将工夫分为"实践"与"涵养"两个部分,通过"知行"、"读书"、"诠释"等相互关系的探讨,建构出以"体验之学"为特征的经典诠释学说。该学说以工夫论为核心理论,讲究"身心一体"、知行间既有先后又有平行,并兼具"诠释循环"特质。为了突显工...
关键词:知行 读书 诠释学 工夫论 
论汉代儒家经典诠释中的神学路向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25-30,共6页康宇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儒家诠释学研究"(13YJA720006);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中西诠释学比较研究"(1254B018)
神学与经学共融,是汉代儒家经典诠释的重要特色之一。董仲舒以"天人感应"论释经,开经典"神学"诠释之先河。孟喜、京房以象数易学神圣化经典,让由天道明人事及以象征拟万物的象数模式,成为汉代人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谶纬引"经"入"纬"及...
关键词:经学 神学 诠释 方法 
论隋唐时期“天人感应”说的再起及其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被引量:2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年第7期86-90,共5页康宇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儒家诠释学研究"(13YJA720006)
隋唐初期,原本销声匿迹的"天人感应"说再次兴起。新兴王朝统治的政治需要,佛道思想的传播,术数学与传统数学的交织等原因,共同促成神学迷信现象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之中。但由于流行范围的局限性,没有理论基础支持,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天人感应 神学 自然科学 影响 
乾嘉时期的语言哲学问题被引量:2
《文史哲》2015年第2期142-148,168,共7页康宇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儒家诠释学研究"(13YJA720006);黑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规划专项项目"儒家四书学研究"(14D060);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中西诠释学比较研究"(1254B018)的阶段性成果;黑龙江大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先秦时期的语言哲学思想"(JC2011W3)的结项成果
乾嘉时期,中国哲学出现了重要的"语言学转向"。虽然这并未造就出中国近代的语言哲学,但它却引发了人们对语言本身的深切关注,尤其是系统地探讨了几个关键的语言哲学问题。学者们通过对字、词、心、道关系的论述,将文字、词汇、文化制度...
关键词:乾嘉学者 体用论  意义理论 语言哲学 
由焦循对孔孟经典的诠释看乾嘉经学发展之转向被引量:3
《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129-138,共10页康宇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儒家诠释学研究"(项目编号:13YJA720006);黑龙江省人文社科专项项目"儒家四书学研究"(项目编号:14D060)的阶段性成果
乾嘉时期,经学发展出现了转向。学者们创造出有别于宋明义理释经、清初纯考据学派,融考据学与义理学为一体,强调"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渗透的"新义理学"解经范式。其中,焦循的《论语通释》《论语补疏》和《孟子正义》等是典型代表。焦...
关键词:清代 经学 新义理学 诠释 
论郑玄对汉代经典诠释范式的整合与创新
《知与行》2015年第1期122-128,共7页康宇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儒家诠释学研究"(13YJA720006);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中西诠释学比较研究"(1254B018)
郑玄统一了汉代曾经流行的神学诠释、政治诠释、语言诠释三大解经方法范式,建构出"解释词语→分析辞例→揭示句意→阐发义理"的"综合式"经典诠释新方法。该范式以语言文字、名物制度为解释对象,凸显文本"原意"的重要性,注释中融入道家...
关键词:汉代经学 诠释 方法 范式 
论儒家诠释学中的两个基本向度——以郑玄、朱熹对经典的解读为中心被引量:3
《哲学研究》2014年第9期47-54,共8页康宇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儒家诠释学研究"(编号13YJA720006);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中西诠释学比较研究"(编号1254B018)的阶段性成果
儒家诠释学,是儒家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在它的发展史中,有所谓的“汉学”与“宋学”两大解释传统。由此,也形成了“经由文字训诂及名物制度之学以解明经典中之义理”与“诉诸解经者个人生命的体验或心的唤醒,而遥...
关键词:诠释学 儒家 向度 文本意义 郑玄 解读 朱熹 名物制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