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食品微生物研究室

作品数:8被引量:112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发文作者:陶礼秋更多>>
发文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发文主题:红茶菌保健功能纳豆菌大豆制品大豆发酵制品更多>>
发文期刊:《中国酿造》《中国调味品》《中国食物与营养》《食品科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纳豆菌的研究现状和应用进展被引量:30
《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年第6期24-26,共3页蒋立文 周传云 黄香华 
湖南农业大学创新基金项目(660266:660401)
本文介绍了纳豆菌的种类和特点,综述了纳豆菌及其发酵产物的多种保健功能,如溶血栓、抗肿瘤、降血压、抗菌、调节肠道微生态等,并对纳豆菌在食品加工、微生态制剂和纳豆激酶、抗菌素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做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纳豆菌 保健功能 应用 
几种发酵豆制品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初步测定被引量:11
《中国酿造》2007年第4期62-64,共3页蒋立文 周传云 夏菠 李宗军 
利用HPLC法分析了-γ氨基丁酸(GABA)在几种发酵大豆制品中的生成情况,结果表明,传统发酵豆制品中存在大量的GABA,其原料及菌种、工艺不同,GABA的含量差别很大。指出通过筛选不同的微生物菌株,可望实现发酵豆制品高产GABA,为发酵豆制品...
关键词:γ-氨基丁酸(GABA) 发酵豆制品 
红茶菌中优势微生物发酵儿茶素的变化研究被引量:6
《食品科学》2007年第8期257-260,共4页蒋立文 刘德华 易灿 唐道方 
湖南农业大学创新团队基金项目(60266:660401)
以10%蔗糖、0.7%绿茶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糖茶水为培养基质,传统的红茶菌菌膜分离得到的优势微生物裂殖酵母菌、产膜醋酸菌、乳酸菌A、乳酸菌P为试验菌种,在28℃恒温静止进行单一和混合培养12d,每4d取样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菌种单一和混合...
关键词:红茶菌 优势微生物 儿茶素 
红茶菌发酵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被引量:24
《食品科学》2007年第3期238-240,共3页蒋立文 刘德华 廖卢燕 唐道方 
以10%蔗糖(W/V)、0.6%绿茶(W/V)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糖茶水为发酵基质,经巴氏灭菌后接种传统的红茶菌菌膜发酵,于28℃恒温静置培养12d,取样测定了发酵液前后蔗糖、醋酸、pH值、游离氨基酸、儿茶素、蛋白质、酵母菌和醋酸菌数量等变化及纤...
关键词:红茶菌膜 糖茶水 
腊八豆熟食产品在保质期内变化的探讨被引量:2
《中国调味品》2007年第2期50-53,66,共5页蒋立文 陶礼秋 刘飞平 
腊八豆是我国南方民间传统的发酵豆制品。主要从瓶装熟食腊八豆在保存期内一些重要指标的变化,分析了工业化生产制作工艺存在的问题及工艺对腊八豆在保质期内变化的影响,从而对生产过程提出一些改进的办法,为腊八豆产品保质期的确定提...
关键词:腊八豆 保质期 变化 
利用纯种乳酸菌制作泡萝卜的技术研究被引量:7
《中国酿造》2006年第11期15-18,共4页蒋立文 卜尔红 侯艳梅 
研究了不同纯种乳酸菌即肠膜明串珠菌、发酵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嗜酸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的组合发酵制作泡菜的变化和风味。结果表明,与传统发酵制作工艺相比,嗜酸乳杆菌+肠膜明串珠菌+发酵乳杆菌组合发酵(添加量为发酵液的5%),发...
关键词:萝卜泡菜 发酵 乳酸菌 
不同条件对红茶菌发酵酸度和成膜影响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5
《食品科学》2006年第9期96-99,共4页蒋立文 刘德华 唐道方 廖卢燕 
红茶菌是一种由醋酸菌和酵母菌共生发酵得到一种共生体。本文利用传统红茶菌膜作为发酵剂,探讨了不同茶汁浓度、碳源、氮源、起始pH值、不同离子强度和培养温度、培养方式对红茶菌发酵最终pH值和菌膜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醇和蛋白胨的...
关键词:红茶菌 菌膜 
传统发酵大豆制品的质量与安全控制探讨被引量:24
《中国酿造》2006年第1期1-3,共3页蒋立文 周传云 李宗军 
对中国传统大豆发酵制品如豆酱、腐乳、豆豉的生产过程及其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对其生产技术的现状和进展进行了阐述,并指出了发酵大豆制品行业存在的问题和提高改进措施。
关键词:大豆发酵制品 质量与安全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