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意识

作品数:588被引量:834H指数:1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陈付龙胡洪彬郭湛杨淑萍秦菊波更多>>
相关机构:南昌工程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苏州大学中山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社会美育论纲
《文艺研究》2025年第1期5-15,共11页杜卫 
社会美育不仅仅是美育实施的一个范围或方面,也是美育的核心问题之一。这一点集中体现于席勒美育思想的社会批判精神和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的社会改造指向。现代美育思想以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显示出美学介入社会、重建文化的积极姿态,社会改...
关键词:美育思想 社会美育 美育实施 陈之佛 蔡元培 公共意识 第一要义 中国现代美育 
徐洁,薛晨鹏:塑造良好的学校空间可以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
《中小学德育》2024年第10期78-78,共1页
徐洁,薛晨鹏在《教育研究与实验》2024年第4期《论学校空间育德的本真意蕴、理论逻辑及实践理路》一文中提出,学校空间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塑造良好的学校空间可以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也能够反作用于学校空...
关键词:学生道德品质 教育研究与实验 个体道德 育德 公共意识 公共关系 伦理关系 理论逻辑 
不确定境遇下教育公共性的重塑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年第25期12-20,共9页秦佳艺 曹永国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大学教师生命时间结构研究”(项目编号:BIA200163)的研究成果。
公共性与私人性相对,包含公开呈现、理性对话、共商共享、多元包容等要素。公共性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对个体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然而,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社会,教育存在公共性缺失的风险,学生陷入了身份焦虑、人际关系...
关键词:教育公共性 不确定境遇 流动现代性 公共意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公共意识的培养——以“公共生活需要秩序”为示例
《教育》2024年第18期80-82,共3页李蓉 
根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规定,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人们承担着一种社会责任的意识,社会责任是一种普遍的道德准则。《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程 学科核心素养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法治观念 公共意识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政治认同 健全人格 
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公共意识提升研究被引量: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4年第10期199-202,共4页陆玖秋 
当前农村社区居民普遍存在公共服务水平低、社区参与度弱、资源相对匮乏等问题,社会工作可通过构建农村社区公共意识教育平台、建立多方参与的协同合作机制、加强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建立农村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长效机制等措施,提升农...
关键词:社会工作 农村社区 公共意识 
校园新媒体文化对大学生公共意识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
《中国新通信》2024年第10期44-46,共3页徐万鹏 张楚晗 
本文首先详细阐述了目前高校校园新媒体环境,从全媒体背景的视角,探索关于校园新媒体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当前校园新媒体在面临媒体融合的应用现状;接着通过比较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不同特点,重点探究全媒体背景下的校园新媒体在学生公共...
关键词:全媒体融合 校园新媒体 公共意识 
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公共意识的建构研究被引量:2
《思想战线》2024年第2期97-104,共8页刘爱玲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关于人的精神世界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阶段性成果(23BKS015)。
公共意识超越对自我主体的关注,是社会共同体成员对公共领域内的准则、规范等的主观认可、客观遵守和行为自觉。公共意识的本质是利益的博弈与统合,其作用机理由契约化向法制化转向,其存在场域呈现时空交错的无界化。当前,公共意识的建...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公共意识 缺失 建构 
做好礼仪教育,培养公共意识
《教育家》2024年第16期51-51,共1页邵建刚 
文明礼仪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公共空间一般指供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而共同使用的空间,它具有资源使用开放性、共享性,资源使用人流动性等基本属性。对小学生而言,...
关键词:思想道德素质 文明礼仪教育 学生日常生活 居民日常生活 良好行为习惯 公共空间 推进素质教育 公共意识 
衍·境——2024当代国际艺术展
《作家》2024年第3期F0004-F0004,共1页
作品解读:公共艺术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公众共享的艺术,体现并诠释着公共空间中的意识形态、美学话语、公共意识和文化价值,并以特有的方式建构复杂多样的艺术与空间的文化关系。这件作品表达的即是工业进步带来城市建设下另一种废虚积...
关键词:作品解读 城市公共空间 公共艺术 公共意识 潜在价值 美学话语 温度计 作品表达 
“天下为公”与人类文明坐标
《春秋》2024年第1期1-1,共1页杨朝明 
“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提到“中国不仅发展自己,也积极拥抱世界,担当大国责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是中华民族...
关键词:天下为公 大国责任 公德意识 大道之行 公共意识 天下大同 新年贺词 《礼记·礼运》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