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

作品数:55被引量:1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卞红艳彭美芳蒋丽娟袁昌仁黄国彬更多>>
相关机构:兴化市永丰中心校义乌市实验小学滨州市滨城区教研室仙游县教师进修学校更多>>
相关期刊:《教育科学论坛》《新课程实验教材小一语文教案设计合订本》《小聪仔(幼儿月刊)》《黄金时代(下半月)》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所见》
《学苑教育》2022年第25期F0002-F0002,共1页(清)袁枚 
古诗二首:《小儿垂钓》《所见》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20年第36期19-20,24,共2页李烁 
教学目标1.借助看注释、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了解古诗《小儿垂钓》《所见》中词句的意思。2.诵读古诗《小儿垂钓》《所见》,体会儿童生活的趣味。教学重难点借助看注释、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了解古诗《小儿垂钓》、《所...
关键词:教学重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 查字典 教学目标 诵读古诗 《所见》 《小儿垂钓》 词句 
《所见》里的科学
《课外生活》2020年第9期24-27,共4页陈征 
释词:①牧童:放牛的小孩。②振:振汤,回汤。说明牧童的歌声嘹壳。③林樾:道旁成荫的树。译文:一个放牛的小孩骑在黄牛背上,欢快地唱着山歌,嘹亮的歌声久久回荡在树林之中。忽然,小孩看到树上有一只鸣叫的蝉,便想捕捉,于是赶紧捂住嘴巴,...
关键词:牧童 歌声 小孩 
教学不是简单的告诉——古诗《所见》教学一得被引量:1
《中国农村教育》2019年第17期110-110,共1页李凤莲 
实践性是语文的基本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凭借,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听、说、读、写 基本特征 小学语文教学 《所见》 实践性 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主体观 学习的主人 包办代替 疑难问题 
活用课本插图,优化低段古诗教学——以一年级下册《所见》为例
《试题与研究》2018年第17期190-190,共1页夏碎琴 
我国的古诗是文学体裁中最美的,古诗教学也应该是语文教学中最美的。然而,小学生在学习古诗时,由于年代久远,语言习惯不同,学习时难免困惑不解,最后导致死记硬背而索然无味。特别对于低年段的孩子来说,难度更大。而在古诗教学中活用课...
关键词:课本插图 古诗教学 低年段 
《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广西教育》2017年第37期81-82,共2页薄艳 
本文针对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所见》一课进行了教学设计,并结合设计意图和教学反思谈了对本课教学的理解和解读。
关键词:教学设计 所见 古诗 情趣 
少教多学,让学习真正发生——以《所见》教学为例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17年第9期82-82,共1页卞红艳 
清代诗人袁枚《所见》一诗描绘了一位天真烂漫的儿童形象,诗作的语言浅显易懂,却被安排在了五年级。如果还一直沿用既有的教学模式,读古诗、解诗意、品意境、广积累,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其收获必定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依据五...
关键词:拓展想象 实践练笔 内在意蕴 少教多学 
让孩子回归诗意的童年——《所见》教学设计
《青年教师》2017年第8期26-28,共3页
教材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课 教材简析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语言清新平白,诗中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过程中,抒...
关键词:《所见》 童年生活 教学设计 诗意 回归 孩子 教材简析 清代诗人 
从古诗《所见》解读,谈经典文本的特征
《黄金时代(下半月)》2017年第7期50-51,共2页钟元阳 
某个中午,收到一位同事的信息,她问:"今年一年级的教材是新版的,百花园的古诗《所见》的作者是袁枚,还是袁牧?看着印着好像是‘牧'字。"下午,我赶紧借了一年级的语文教材阅读,发现这首诗在百花园"读读背背"栏目中,正是清代诗人...
关键词:经典文本 清代诗人 文本解读 袁牧 小伙伴 鸣蝉 古诗文 写话 在旅途中 文体意识 
“闭”的自述
《小学生作文(低年级)》2016年第4期56-57,共2页侯秉琛 
小朋友一见我——“闭”,就会马上读“bi”,我们学过一首古诗《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
关键词:《所见》 清代诗人 小朋友 古诗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