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园

作品数:2387被引量:512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黄宝康刘悦来陈晓秀邓政阳徐华江更多>>
相关机构:第二军医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河北省科技厅科研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语文学习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双重视角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策略探析
《语文学习》2024年第12期33-37,共5页黄昊儿 李康澄 
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教学,当前研究多聚焦于主旨探究和语言打磨,对于叙事视角方面的教学策略研究却较为有限。但在回忆性散文的写作中,通常存在两重叙述视角,并由此造成一种张力,产生一种特殊的美学效果。对选文进行此方...
关键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选文 回忆性散文 策略探析 美学效果 教学内容 叙事视角 叙述视角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成长法则的敏锐感知与疼痛触摸
《语文学习》2024年第3期62-65,共4页龚金平 
鲁迅的小说和杂文,向来以冷峻犀利著称,文字大多凝练平实,但又顿挫蕴藉,辛辣生动。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鲁迅则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1]尤其是...
关键词:《朝花夕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字描述 回忆童年 人情世故 《阿长与<山海经>》 杂文 顿挫 
从“百草园”出发--鲁迅《朝花夕拾》导读被引量:1
《语文学习》2021年第5期64-68,共5页张业松 
《朝花夕拾》被列为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必读书目,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自不待言;在学术研究层面,陈思和先生新近发表的论文认为:“它的一以贯之的教育成长主题,以童年记忆为核心的散文连缀形式,以及略带虚构的典型化细节塑造,...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 必读书目 《朝花夕拾》 百草园 中国现代文学史 陈思和 童年记忆 
时间,游戏和记忆--重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语文学习》2020年第10期62-66,共5页詹丹 
一、时间、语言与人生如同鲁迅小说《孔乙己》结尾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中,“大约”“的确”这样的矛盾表述,激发了鲁迅研究者和语文教师讨论的持久热情,叙事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1段,对百草园描述的“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
关键词:《孔乙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钱理群 叙事散文 百草园 鲁迅小说 语文教师 参与讨论 
木莲是啥?
《语文学习》2016年第11期45-45,共1页罗彦桃 
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有学生问道:木莲是啥?一时懵了,木莲是啥?我还真不清楚。“我也没见过,不是很清楚,估计就是木芙蓉吧,要不你下课再问问生物老师吧?”我胡乱应付了一句,就跳过了这个问题。
关键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木芙蓉 课时 学生 老师 生物 
你愿意做寿先生的学生吗?
《语文学习》2016年第5期21-22,共2页伍学明 
记得做学生时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老师给我们的结论就是三味书屋枯燥无味,文章通过前后对比,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那个时候人云亦云,书上说的就是真理,老师说的就是权威,而且什么东西都要披上政治...
关键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生 私塾教育 童真童趣 文章 老师 政治 教读 
百草园的美景赏析,上出语文味儿
《语文学习》2014年第4期39-40,共2页曹静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百草园,探寻这里的美景,感受鲁迅先生童年的诗情画意。
关键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艺术 美景 语文味 赏析 镜头 诗情画意 
从百草园“玩”到三味书屋
《语文学习》2014年第4期40-42,共3页王在恩 
师:老师采访一下。你们童年都玩什么? 生:捉迷藏、打扑克、玩电子游戏。
关键词:三味书屋 “玩” 电子游戏 捉迷藏 老师 
时间都去哪儿了
《语文学习》2014年第4期42-43,共2页林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孩子们在静静地看书。教室外的走廊上响起了一阵突如其来的手机彩铃:“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孩子都哄笑起来,情不自禁跟着哼唱,我的灵感瞬间爆发。
关键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时间 手机彩铃 孩子 教室 
百草园里滋味长
《语文学习》2014年第4期46-47,共2页肖培东 
百草乐园、三味书屋,构成了儿时鲁迅内心世界里一个十分清明、充满温馨的世界。书屋有三味,百草藏欢乐,浓浓的童趣溢满字里行间。那么,百草园里滋味长,语文课堂味何处?读读本期镜头,我们当能感受一二。
关键词:滋味 三味书屋 内心世界 语文课堂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