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建江

作品数:20被引量:29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常熟市实验中学更多>>
发文主题:文本细读文学教育微言大义《再别康桥》新诗鉴赏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理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发文期刊:《江苏教育研究(实践)(B版)》《绥化学院学报》《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中学语文教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文学教育:重塑认知世界的模式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2016年第8期1-1,共1页钱建江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全媒体时代,这也是一个早熟的消费时代,我们每天24小时都遭受着良莠不齐的信息的围攻。这样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用文学的审美意趣来陶冶性情,激发内心的诗意情怀,重塑对世界的认知模式。文学教育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获...
关键词:文学教育 认知世界 媒体时代 审美意趣 语言习得 文学作品 一本 言语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 社会角色 
学生写作的“苦痛”与“痛苦”
《语文天地(初中版)》2016年第5期5-6,共2页钱建江 
在《语文学习》上读到一篇文章《中学作文有点痛又何妨》,谈的是中学生写作问题。作者蔡成德在文章中指出:"痛苦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中学生写作的组成部分。任何回避、消解、甚至美饰都是不足取的。痛苦原本就是人正常生活中的一味,我...
关键词:写作问题 深有同感 史铁生 独特感受 羚羊木雕 写作题材 回过头 在路上 写作空间 这个世界 
《松鼠》等课文及其解读指瑕
《课外语文》2016年第3期21-21,共1页钱建江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选编了几篇科普说明文。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感到这些课文无论在内容安排上,还是编者对其的解读上,都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以《国宝——大熊猫》《松树金龟子》和《松鼠》等三篇文章为例,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课文 解读 指瑕 
让语文教学回归学科文化本位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2015年第10期18-21,共4页钱建江 
一、听说读写: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这是个万象更新的年代,新理论、新观念层出不穷。语文教学也不例外。随意浏览一下网页,就可看到语文被冠以的无穷的称号。这些无穷的称号似乎都与我们有关,又似乎都与我们无关。在语文世界里,山头林立...
关键词:文化本位 文本细读 教师用书 解读文本 母语文化 语言文字学家 文学类 最后一课 黎锦熙先生 吕叔湘先生 
《最后一课》课堂教学实录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2015年第10期22-26,共5页钱建江 
师:著名的当代文学批评家葛红兵说:"小说这东西,人人都能读,但是,要真的读出点韵味却又是非常之难,作家要说的话是从字缝里渗出来的。"(屏显上述文字)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试着从字缝里来读一读法国作家都德在小说《最后一课》中...
关键词:最后一课 当代文学批评 葛红兵 教学实录 麦尔 出点 这个世界 板书课题 人教版教材 都德 
古诗词鉴赏的有效路径
《中学语文教学》2015年第2期68-69,共2页钱建江 
曹茂昌老师的《〈金缕曲〉二首》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于“文本细读”中化解语言障碍。在古诗词教学中,把握“细读”的方法与尺度,对其蕴含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发掘,见微知著,以使学生收获言语解读的意义、意味和意蕴。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 路径 文本细读 古诗词教学 教学设计 语言障碍 老师 学生 
在拓展佐证中体会微言大义——古诗词文本细读方法例谈被引量:2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2014年第12期51-52,共2页钱建江 
基于文学类文本的细读,一般可通过分析语义、语气、语法、意象、修辞、音节等因素,获取学识智慧、写作技巧以及情感体悟。本文以王维《使至塞上》颔联中的"归雁",以及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首句中的"停红烛"为例,直观例析了在古诗...
关键词:古诗词 文本细读 拓展佐证 微言大义 
千江有水千江月
《语文世界(中旬刊)》2014年第10期4-6,共3页钱建江 
在所有的称呼中,对我而言,再没有比"语文老师"更觉亲切的了。年少时,还不知道什么是"语文"的时候,我就在用种种方式对"语文"暗送秋波。我家堂屋后面和厢房外面是一片竹林,竹林下面是小河,小河对面是农田。门厅外面是两棵橘子树,...
关键词:中学生 作文 语文学习 课外阅读 
阅读教学中的“心理效应”循踪
《江苏教育研究(实践)(B版)》2013年第12期44-46,共3页钱建江 
教学中的"心理效应"是指师生相互交往的心理互动对课堂教学活动与效果的影响和作用。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心理学上的某些效应,对活跃课堂气氛、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率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阅读教学 心理效应 课堂教学活动 师生关系 心理互动 课堂气氛 教学效率 心理学 
课堂教学细节的艺术化呈现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2013年第3期25-26,共2页钱建江 
一堂课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原因并不在于它有宏大的教学镜像,而在于它有直指人心的教学细节。这里说的教学细节,并非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所应关注的教学形态,而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充满思辨与灵性的课堂场景。
关键词: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细节 艺术化 教学形态 教师 灵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