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明

作品数:39被引量:21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儒学儒家气学养成玄学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发文期刊:《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学习与探索》《江西社会科学》《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更多>>
所获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玄学的抽象思维
《学习与探索》2025年第1期142-148,共7页宋志明 
王弼等人把人天总体抽象为一个“无”字,主张“以无为本”。这种本体论学说被称为贵无论,崇有论者认为用否定性范畴“无”表示本体并不恰当,而用肯定性范畴“有”表示本体则更为贴切。如果说贵无论是正题的话,那么,崇有论可以被称为反题...
关键词:玄学 贵无论 崇有论 独化论 
论荀子王霸兼施策略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6期1-6,共6页宋志明 
现实主义儒者荀子重新评估人性,认为现实人性具有两种取向:既向善,又趋恶。他是现实人性有善有恶论者,而不能笼统地称之为“性恶论者”。他没有以理想主义儒者孟子性善论的性善论为敌,只强调孟子性善论与现实人性不在一个层次。鉴于现...
关键词:荀子 人性论 王道 霸道 
程朱的超越境界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4年第9期27-28,共2页宋志明 
中国固有哲学没有超越观念。佛教秉承二元世界观,引起人们对超越问题的关注。佛教认为世界有两个,一个是众生所在的此岸世界,另一个是诸佛所在的彼岸世界,由此岸到彼岸就是超越。宋明理学发明内在超越理论,取代了佛教的外在超越理论,将...
关键词:彼岸世界 内在超越 程朱 程颐 宋明理学 程颢 超越境界 朱熹 
程朱的超越境界
《河北学刊》2024年第4期78-84,共7页宋志明 
宋明理学发明内在超越理论,取代了佛教的外在超越理论,将其挤到后排。程颢、程颐、朱熹是内在超越理论的主要创造者。二程依据天理论,弘扬价值理性,搭建儒家的精神世界,视儒家伦理规范为天理的直接体现。朱熹以二程天理本体论为根基,把...
关键词:二程 朱熹 天理  集大成 
三教并立:中国古代哲学史展开期之脉络
《社会科学文摘》2024年第7期32-34,共3页宋志明 
先秦哲学家赋予天人之辨以哲学意涵,使其成为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奠基期的哲学家时刻关注乱世的出路,探讨天人之辨时就不能不把重点放在人上。到汉代,中国再次统一,中国哲学基本问题也随之发生第一次变化,把重点从人转到了天。天乃是...
关键词:中国古代哲学史 哲学基本问题 中国传统哲学 奠基期 哲学意涵 大一统 三教 
孟荀兼容说
《走进孔子(中英文)》2024年第3期1-4,共4页宋志明 
在两军对战的视域中,荀子被捧到九天之上,让他坐上“唯物主义”的宝座;孟子则被贬到九天之下,冠以“唯心主义”的恶赐。荀、孟被组成“对子”,让其永远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非得拼个你死我活。在讲究“两个结合”的新语境中,这种孟荀对...
关键词:儒家思想 对立状态 对立论 新语境 杰出贡献 先秦儒家 兼容 孟荀 
革故鼎新:中国哲学转型期脉络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40-46,共7页宋志明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的广泛传入,使中国哲学发生了显著变化,涌起三次浪潮。第一次叫作“西情东渐”,发生在鸦片战争时期。第二次叫作“西技东渐”,发生在洋务运动时期。第三次才叫作“西学东渐”,发生在戊戌变法前后。西方哲学在此过程...
关键词:中国哲学 西学东渐 学科自觉 资源扩大 
孟荀合论——先秦儒学新解
《孔子研究》2024年第3期43-49,157,158,共9页宋志明 
孟子和荀子之间的第一点共识:都以孔子的学说为出发点。出于对人合群体性的关切,孟子展开了理想主义的仁学;荀子展开了现实主义的礼学。第二点共识:都以圣人为价值终极目标。孟子立足于性善论,主张超凡入圣;荀子立足于人性有善有恶论,...
关键词:孔子 孟子 荀子 先秦儒学 
论三教并立——中国古代哲学展开期脉络
《新华文摘》2024年第10期36-40,共5页宋志明 
先秦哲学家提炼出天人之辨辩,并赋予其哲学内涵,这是中国哲学基本问题的根基。奠基期的哲学家时刻关注乱世的出路,探讨天人之辨不能不将重点放在人上,这在情理之中。中国哲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把治乱问题作为探讨的重点之一,故带有浓重的...
关键词:中国古代哲学 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内涵 情理之中 哲学家 
张载与此岸性认定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1-7,F0002,共8页宋志明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ZD007);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专项项目(22ZXYB007)。
张载率先改变儒释道三教并用格局,告别宗教时代,推进中国哲学史进程,揭开宋明理学新篇章。他站在儒家立场上回应佛教,创立气本体论,证明此岸世界的唯一性和真实性,重申一元世界观,迈出了宋明理学思潮的第一步。他提出的太虚即气说和天...
关键词:张载 太虚即气 此岸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