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建平

作品数:15被引量:6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上海中学更多>>
发文主题:资优生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德育历史选修课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发文期刊:《基础教育研究》《历史教学问题》《上海教育》《教育探索》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锻炼资优生的生存素养与生存意志
《上海教育》2012年第S1期58-59,共2页薛建平 张泽红 
上海中学作为一所集聚大量资优生群体的学校,一直在探索符合资优生发展规律的特色德育课程建设,已经形成重体验的48小时野外适应性生存训练、重实践与服务的CPS(creativity创造、practice实践、service服务)课程、重反思的双Ⅰ(intro-pe...
关键词:生存训练 生存意志 东方绿舟 国防教育 高一学生 德育处 国家安全观 上海中学 意志品质 艰苦奋斗精 
资优生德育视野下的双Ⅰ课程探索被引量:1
《上海教育》2005年第02A期51-53,共3页薛建平 
不可否认,由于招生体制的原因,像上海中学这一类型的学校,集中了一批智商较高、思维活跃、学习成绩优秀、具有潜在特质的资优生群体。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我们尤其要关注未成年人当中的资优生群体的思想道德建设,...
关键词:资优生 德育 思想道德建设 课程 招生体制 拔尖创新人才 上海中学 高级干部 未成年人 社会主义事业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资优生德育探索——兼论资优生民族精神孕育的国际视野被引量:1
《教育探索》2004年第12期82-84,共3页薛建平 刘茂祥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资优生德育工作,促进资优生的德性素养的提升,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持与 创新及民族精神的弘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资优生民族精神的孕育要具有国际视野。上海中学对多元文化背景 下的资优生德育进行了探索,形成了目...
关键词:多元文化 资优生德育 民族精神 国际视野 
资优生思想健康发展的调查与思考被引量:1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基础教育版)》2004年第4期1-5,共5页张泽红 薛建平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中,客观存在着一批思维活跃、成绩优异、资质相对较高的学生群体,我们将之称为资优生。资优生的思想健康发展,对于资优生的资质健康发展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上海中学集中了事实上的资优生群体,资优...
关键词:资优生 思想发展 调查 基础教育 思想健康教育 德育 
从“五行说”的原始含义看“图腾崇拜”观念的沉淀延伸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基础教育版)》2004年第3期128-132,共5页薛建平 
“五行说”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产生一种令人敬畏和神秘的意向,被称为中国古代思辨理论和行为模式的理论,“是中国人的思想律”。“五行说”之所以有如此魅力,与五行说来源有极密切关系。关于“五行说”...
关键词:“五行说” “图腾崇拜” 传统文化 “五行说” “鱼”崇拜 原始信仰 
资优生德育研究价值与实践探索被引量:2
《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第6期8-13,共6页薛建平 
我国基础教育在校生中客观存在资优生群体:他们智商较高、学习成绩优秀、思维活跃、具有潜在的优秀特质。探讨资优生的德育问题,本身就是对德育科学性、规律性的尊重,是德育工作分层分类教育的具体体现,也是站在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贯...
关键词:上海中学 办学理念 资优生 德育工作 研究价值 
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中获得发展——双“I”课程的实践初探
《基础教育研究》2004年第8期11-13,共3页薛建平 刘茂祥 
关键词:双“I”课程 多元智能理论 人际关系 课程实施 高中 
资优生德育: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第3期26-29,共4页薛建平 
我国基础教育在校学生群体中客观上存在着一个思维活跃,成绩优秀、智商较高的学生群体,我们称之为资优生。在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教育改革中,资优生德育更具研究意义和价值。关注资优生德育,需要我们用智慧和勇气来扫描聚焦,...
关键词:基础教育 资优生 德育 教育改革 
数字“上中”:网络无线 教学无限
《计算机教与学.现代教学》2004年第1期92-94,共3页薛建平 倪敏学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方方面面正产生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与个性化为特征的数字化环境,将促使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产生重大改变。数字化学校的建设,就是凭借现代化数字技术,构...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中学 学习方式 素质教育 信息素养 网络教学 校园环境 
构建以主体发展性为特征的德育模式
《思想.理论.教育》2003年第12期27-32,共6页薛建平 张泽红 刘茂祥 
德育目标的设定必须以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为基础,与社会主义的社会发展相协调,服从社会主义的价值要求。但是当我们把这个共同目标分解为各学段的具体目标时,就不仅要强调社会的价值导向,还必须要考虑到学生在各个具体学段所面临的人生...
关键词:德育目标 德育模式 主体性发展 素质教育 德育内容 中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