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

作品数:86被引量:419H指数:12
导出分析报告
发文作者:高伟杜华徐夫真邹金莲刘德林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医药卫生社会学更多>>
发文主题:课程改革心理学教师联结主义学校德育更多>>
发文期刊:《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大学教育科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心理科学》更多>>
所获基金: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机构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道德课程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年第3期11-15,共5页安瑞霞 
小学道德课程内容的选择,不仅反映了德育目标的价值取向,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制约着德育的实效性。我们主张在选择小学道德课程内容时,要注意传统道德与现代伦理有机结合;要注重道德情感培养;要注重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小学道德课程 内容选择 道德情感 日常道德行为 
学生视野中的小学道德课程
《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第3期49-52,共4页安瑞霞 
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课题"小学道德课程研究"(SW0403)成果
我国小学道德课程实效性差的主要原因是:德育内容脱离生活,德育方式注重说教,忽视体验,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实践访谈,调查徐州和上海两地学生对目前小学道德课程的态度与认识,揭示问题,意图为小学道德课程的建构提供一种新的思...
关键词:小学道德课程 小学生 
关注个体幸福,重建以人为本的道德教育目标被引量:5
《教育科学》2006年第1期34-36,共3页孔维民 
江苏省哲社"10.5"规划重点课题(项目编号L2-006)研究成果之一
本文分析了现行德育目标的不完善、不科学和不道德;指出个体幸福作为德育目的的心理学、伦理学根据;通过对个体幸福的积极心理效应以及个体不幸福感受的消极的心理效应的分析说明,把个体幸福作为德育的一个目的,不仅不会降低德育的目标...
关键词:德育目的 个体幸福 心理效应 人本主义 伦理学 
教师视野中的小学德育课程被引量:3
《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第3期49-52,共4页安瑞霞 
我国小学德育课程的主要问题是德育实效性差,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德育研究缺乏实践关怀。针对这种现状,通过实践访谈和调查,了解一线教师对目前小学德育课程的态度与认识,揭示存在的问题,为小学德育课程的建构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方向。
关键词:德育 小学德育课程 
试析农村中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适应问题被引量:6
《教育探索》2004年第11期91-93,共3页吕艳平 
农村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心理适应问题,如学习兴趣、学习价值观、学习动机、学习压力、考试焦虑、厌学情绪等。对其所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心理适应 学习压力 考试焦虑 厌学情绪 
对我国新课程评价体系的认识被引量:3
《衡水师专学报》2004年第3期88-90,共3页魏月侠 
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而课程评价在整个课程改革中又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原有的课程评价体系在评价功能、评价过程、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主体、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始于2001年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这...
关键词:新课程 评价体系 素质教育 
心理学:远离范式——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认识与思考
《衡水师专学报》2004年第2期63-65,共3页苗曼 
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极其特殊性与研究方法的极其复杂性,决定了心理学不同于任何一门具有某种固定研究范式的、纯粹的自然科学或纯粹的社会科学。人性,作为构建心理学统一范式的逻辑起点,人们对其属性的认识也仍然是争论大于共识。心理学...
关键词:心理学学科性质 范式科学 人性 
集体训练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影响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120-122,共3页孔维民 
江苏省教育厅新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工程课题(编号C404)
运用准实验设计的方法,对201名大学生的创造潜能进行集体训练。训练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可以通过集体教育训练得到提高,训练中融洽的师生关系、趣味的创造性训练题目是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关键。
关键词:集体训练 大学生 创新素质 
学校德育低效原因探微被引量:1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146-147,共2页苗曼 
学校德育内容的外在性与德育方法的灌输性 ,是造成学校德育低效的不容忽视的原因。学校德育应重新锁定新的德育目标与德育理念 ,即 :教会选择 ,培养自我德育的能力。
关键词:学校德育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德育目标定位 
隐蔽课程建设之简要考察被引量:1
《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4年第1期40-42,共3页李霞 
随着人们对隐蔽课程这一概念理解的逐步加深 ,隐蔽课程建设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这一点在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现尤为明显。隐蔽课程存在的意义探讨 ;隐蔽课程的内容及特点分析 ;隐蔽课程建设的有力措施。
关键词:隐蔽课程 教师素质 显著课程 精神文化 人才 精神文明建设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