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心理

作品数:832被引量:396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郗雪蓉潘娜高飞燕周远喜阎海英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浅谈逗号在理解文学作品意蕴中的作用
《七彩语文》2025年第4期80-81,共2页王金华 力维娟 
教师在课堂上通常以“炼字炼句”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文学作品中,逗号在文中也起着独特的作用: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丰富人物形象;增强表达的清晰度,凸显人物处境;突出重点内容,强调人物感受;留下思考空间,体现人物心理。
关键词:逗号 人物形象 人物处境 人物感受 人物心理 
巧分层,解锁高考阅读人物心理分析题
《读写月报》2024年第33期7-10,共4页韩莹 
2018年起,语文高考试题开始频密地对鉴赏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和特点进行考查。命题形式主要针对文本局部,由直接设问“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逐渐演化到结合具体情境设问,如2022年新课标Ⅰ卷“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
关键词:心理变化过程 设问 命题形式 所见所感 高考试题 简要分析 高考阅读 变化和特点 
写好内心活动,引发读者共鸣
《作文成功之路》2024年第46期86-88,共3页金霖 
写作离不开写人,其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这些外在的元素,很多同学掌握得较好,但普遍觉得人物的心理描写很难,要么没有描写人物心理的意识,常常将人物心理描写抛到九霄云外;要么就是不痛不痒、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什么是心理描写呢?
关键词:一带而过 内心活动 人物心理描写 描写人物 写人 轻描淡写 
论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无人生还》的叙事视角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24年第7期150-152,共3页杨雨晗 钱华 
《无人生还》成功地融合了不同的叙事视角。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帮助克里斯蒂成功地进行视角转换,隐瞒信息和深入人物心理;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与代入感,为瓦格雷夫这一角色增添了深度;全知视角的应用使得悬疑与预知实现平...
关键词:《无人生还》 叙述视角 侦探小说 人物心理 
洞察人物内心 刻画精彩细节--向《雷雨》学用细节展现人物心理
《现代阅读》2024年第8期38-44,共7页
导读,高考作文阅卷对记叙文一类卷的要求是“紧扣题意,感情真挚,寓意深刻,有回味,结构严谨,情节丰富生动,描写生动形象,语言畅达,有文采”,等等。可见,学生想要在记叙文写作中得高分,就要善于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展现人物形象,从而讲...
关键词:记叙文写作 《雷雨》 感情真挚 人物形象 精彩细节 讲好故事 寓意深刻 结构严谨 
丰富句式结构,刻画人物心理
《广东教育(高中版)》2024年第4期32-34,共3页牟子龙 
续写中的情绪描写可分为“直白式”与“婉描式”,这两种手法都对词汇的积累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贴合续写评分标准中的“词汇丰富”这一要求。但写作不是简单的词汇堆积,更需要使用多样化的句式进行表达。
关键词:句式结构 刻画人物 续写 评分标准 词汇的积累 多样化 
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英译选词与人物心理刻画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4年第4期120-128,共9页赵明 
从语言学和语用学视角探讨不同语境、语篇关联下精妙选词的深层翻译问题。通过对杨宪益、戴乃迭英译《阿Q正传》译词的细腻多维分析,说明文学翻译的译词选择与作品人物心理机制建构的密切关系及其语言、文化、社会意义。杨宪益、戴乃迭...
关键词:《阿Q正传》 英译 选词 人物心理 
浅析郑怀兴戏曲剧作中人物的现代性特征
《戏剧之家》2024年第7期7-9,共3页陈仕杰 
中国著名戏曲剧作家郑怀兴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戏曲界三驾马车之一”,他的作品致力于揭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具有鲜明的内向性、现代性特征。本文从郑怀兴数部戏曲代表作入手,分析其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从而探讨...
关键词:郑怀兴 戏曲创作 人物心理 现代性 
浅谈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
《作文成功之路》2024年第6期50-52,共3页李薇 
很多学生往往忽略对人物内心的描写,使文章显得单薄无力,缺乏感染力。因此,将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作为写作训练的重点,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掌握人物心理描写的方法,能显著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基于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写...
关键词:写作训练 展开想象 学生练习 小学写作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 人物心理描写 心理活动 刻画人物 
窥一斑而知全豹:洞见人道主义的魂灵——评茨威格《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人物心理描写
《今古文创》2024年第1期16-18,共3页何芊慧 
“窥一斑而知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1)以部分见整体,以小可推大,从一个人的心理可以窥见其内心最深处的精神世界,甚至可以探知到他生存的那个社会在他心灵留下的“痕迹”。作为一名著名的小说家,茨威格擅长用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来刻...
关键词:《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人道主义 心理描写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