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本质

作品数:94被引量:61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郑家治蒋寅吴建民郑利华解志熙更多>>
相关机构:西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中央民族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对诗歌本质、起源与功用的理解
《读天下》2024年第48期0047-0049,共3页巩悦 
彝族古代诗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及其特征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4年第9期157-157,共1页王明贵 
彝族古代文艺理论以诗学理论为主要架构,对诗人学养,诗歌创作,诗歌体裁、韵律与结构形式,诗歌本质、诗歌功能,诗歌美学特质的鉴赏与批评、艺术表达方式,诗歌的传播与接受、传承与影响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建构起比较完整的彝族古代...
关键词:古代诗学 诗歌体裁 美学特质 诗学理论 诗歌本质 建构特征 诗歌创作 诗歌功能 
李贺诗歌“求取情状”的两种思路被引量:4
《文艺研究》2023年第2期54-67,共14页葛晓音 
“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是杜牧对李贺诗歌的重要评价,后世虽有不少诗人从设色、修辞、意象、风格等方面模仿“长吉体”,但大都未能把握住李贺“求取情状”的两种重要思路。一种是采用以实写虚的多种手法,依托场景处理的技巧写...
关键词:李贺诗歌 笔补造化 汉乐府 心灵感应 诗歌本质 以实写虚 笔墨畦径 情状 
明朝巴蜀诗人对前后七子复古诗论的反拨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102-108,共7页郭浩南 
明弘治以后,西南一隅的巴蜀诗人却勇于逆潮流而上,冷静观察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潮,围绕诗歌本质论、诗歌创作观以及诗歌审美观上三个方面指出了前后七子复古诗论中的弊端,表达了自己坚持传统诗学的理论主张,表现出与文学反复古团体诗学观...
关键词:巴蜀诗人 前后七子 诗歌本质论 诗歌创作观 诗歌审美论 
让初中生创作的诗歌有点诗味
《七彩语文》2022年第40期49-51,共3页潘文娟 
尝试诗歌创作是九年级语文“活动·探究”的任务之一,将看到的景和内心的情进行诗歌化的表达,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需要提供较为充分的指导。笔者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一谈如何给予学生的诗歌创作一些指导,让初中生写得有点诗味。...
关键词:诗缘情而绮靡 诗味 初中生 九年级语文 诗歌创作 诗歌本质 情感体验 丰富情感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任务设置
《复印报刊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2022年第6期45-47,共3页张丽娟 
构建“以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趋势,也是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方向。学习任务群背景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应依据课标,紧扣教材,遵循诗歌特点,立足学生学情,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完成学...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古典诗词 学习任务 复合任务模式 诗歌本质 读写特色 学情真实 任务 
民生而志 咏歌所含--兼论音乐文学在歌曲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音乐教育与创作》2022年第5期26-29,32,共5页刘瑛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虞书·舜典》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对诗和音乐的理解非常精当,其中“诗言志”反映了先民对诗歌本质特征的认识,也是贯穿中国诗歌史最有影响的创作主张,朱自清先生曾称其为中国诗论“开山的纲领...
关键词:中国诗歌史 诗言志 音乐文学 中国诗论 歌永言 创作主张 声依永 诗歌本质 
阿旺图丹诗歌本质论
《中国蒙古学(蒙文)》2022年第2期50-55,共6页元成 
诗歌教学要激发出学生的诗心——以《归园田居》为例
《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8期36-37,共2页胡争飞 
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语感教学的应用研究--以人教版高中语文诗词内容为例”(编号GS[2021]GHB0079)研究成果。
诗歌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也是阐述心灵的一种载体,诗人需要具备熟练的艺术技巧,根据韵律、音节等要求,以丰富的情感将社会生活以及精神世界表现出来。诗歌中优美的语言和美丽的意境令人感到愉悦,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颗诗意的种子...
关键词:诗歌教学 高中语文 《归园田居》 诗心 优美的语言 艺术技巧 诗歌本质 丰富的情感 
王寅的诗
《青春》2022年第2期76-80,共5页王寅 
从1980年代开始,王寅就是我最热爱的诗人之一,也一度被我看作最主要的对手。很多年过去了,每遇王寅的诗我都必读,每次读罢都会有一番感慨。他发给我的这些诗亦不知是新作还是旧作(没标写作日期,但都是首次读到),这完全无碍,因为王寅的...
关键词:诗歌本质 王寅 一致性 感慨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