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对话

作品数:103被引量:301H指数:8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陈世锋曾繁仁彭吉象康太一苏力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重庆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道教与再启蒙”国际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艺术进入美学:跨学科视域下中国式现代美学的建构经验
《浙江社会科学》2025年第3期143-154,160,共13页韩清玉 李不言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生生美学与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创新研究”(23&ZD280);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西互鉴视阈中的中国现代美学建构路径与理论形态研究”(22JJD750028)的阶段性成果。
多元的艺术实践类型及其审美经验从感性与诗性维度为美学话语的生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艺术与美学对话交流所呈现的张力中,美学理论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更新与完善。同时,具体艺术范例为理论建构提供了丰富的经验阐释,中国传统艺术...
关键词:中国现代美学 艺术 审美经验 中国式现代化 中西对话 
20世纪初中国的西方古典哲学诠释:《学衡》中的《尼各马可伦理学》汉译研究
《中国翻译》2025年第1期40-47,190,共9页姜筠 
20世纪初的西学汉译规模巨大、影响深远,其中许多汉译文献有待深入研究。《尼各马可伦理学》汉译是《学衡》译者在译介西方学术方面的杰出成就之一。本文借助诠释学的视角,将这一翻译活动视为20世纪初中国学者与古希腊哲学思想之间的对...
关键词:《尼各马可伦理学》 《学衡》 经典诠释 中西对话 
术语翻译与知识生产:晚清数学知识翻译史探蠡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25年第1期110-111,共2页张必胜 
在西方数学术语汉译过程中,中国学者受到传统观念以及社会现实条件的影响,并且在汉译过程中进行一定的阐述,在中西对话下对知识进行本土转化,进而构建系统化的数学理论结构,最后在文明互鉴中形成自身的话语体系。术语承载着知识,因此,...
关键词:翻译史 术语翻译 西方数学 术语汉译 中西对话 话语体系 数学知识 系统化 
从“西学东渐”到“中西对话”:知识翻译学视阈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翻译与传播
《当代外语研究》2024年第6期35-46,共12页吴攸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科幻文学在西方的跨媒介传播研究”(编号23BWW016)的阶段性成果。
在中国近现代化的进程中,翻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自晚清以降,马克思主义思想伴随着“西学东渐”之大潮经由翻译来到中国,成为中华民族实现民族解放的强大理论工具。发展至当代,将立足中国立场、体现中国智慧的领导人著述译介至海外,实...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翻译 西学东渐 中西对话 知识翻译学 
从“多异美学”到“多元共生”——从谢阁兰、朱利安看法国文论阐释中国问题的范式及其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69-82,179,180,共16页吴攸 
西方文论中的中国问题是中西思想与文化相遇的重要场域,不仅以跨文化反思的方式呈现出中国形象,还促进了中西文明的对话与互鉴。谢阁兰建构的“多异美学”与朱利安主张的“多元共生”文化观均是西方文论阐释中国问题的重要范式:谢阁兰...
关键词:“多异美学” “多元共生” 谢阁兰 朱利安 中西对话 
“新生代”作家与本雅明废墟美学的潜在对话——以“游荡者”意象为中心
《上海文化》2024年第6期42-51,共10页伍丹 吴晗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理论的翻译引进以及相契合的文化语境,使90年代“新生代”作家的都市文学能够被视为本雅明“废墟美学”的中国实践。以两者文学话语中的共同意象“游荡者”为中心,中西方思想形成潜在对话。本雅明试图以“拾荒”唤...
关键词:新生代作家 废墟 本雅明 中西对话 游荡者 
“去相合”的美学间距——朱利安论中国绘画被引量:1
《文艺理论研究》2024年第2期21-32,共12页吴攸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欧美汉学家中国美学学术史研究”[23&ZD300]的阶段性成果。
法国当代哲学家、汉学家朱利安新近提出“去-相合”的概念,称之为艺术得以畅活的动力源泉。他将“去-相合”视为一个概念性的思考工具,以此打破人和事物因逐渐陷入“相符”而导致的贫瘠状态,开启新的可能性。就艺术创作而言,“去-相合...
关键词:“去-相合” 朱利安 间距 中国绘画 中西对话 
哲学阐释与中西对话:郎擎霄诸子学的现代转向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21-28,共8页华云刚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庄子学的传统范式与现代话语建构研究”;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庄子学的现代方法与现代化范式重构研究”(2023SJ2D116)。
晚清以来,学者广泛借鉴西方科学方法、哲学范畴、研究范式等阐释中国传统学术。在承继章太炎、梁启超、胡适等前贤研究的基础上,郎擎霄创设现代学术研究的专著形式,精心采择最富诸子特色的研究内容,对《墨子》《老子》《孟子》《庄子》...
关键词:郎擎霄 诸子学 现代转型 学术范式 
冯友兰:三史释今古 六书纪贞元
《中华英才》2023年第19期32-32,共1页卡咪娜 吕月华 
他在中国哲学史领域具有开山之功,于上世纪30年代写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中国哲学史,使得西方世界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中国哲学。他创建了“新理学”哲学体系,主张中西对话,中西互释、互补、互通,促使中国哲学进入了现代。他在...
关键词:清华学派 中国哲学史 高校文科 文学院院长 微观与宏观 京派 冯友兰 中西对话 
中西互译中的“味”论--以严复的《美术通诠》为例被引量:1
《中国文学批评》2023年第3期117-125,191,共10页陈思 何畅 
贵州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基金(贵大人基合字(2021)20)阶段性成果。
在晚清严复译的《美术通诠》中,中西诗味论产生了跨文化互释,严复以中国“味”范畴相关的概念对译西方“趣味”美学中的相应理念,呈现了中西关于“味”论的观念、功能、技巧之间的对话。严复在对倭斯弗的《文学判断力》一书的翻译活动中...
关键词:味论 《美术通诠》 中西对话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