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翻译

作品数:22被引量:47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白怡康罗晓霞张艳茹张小波张映先更多>>
相关机构:中南大学宁夏大学商丘师范学院山东工商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海外文摘》《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基于多模态分析模型研究游戏中的对联翻译——以《原神》为例
《美化生活》2024年第36期0127-0129,共3页吴艾琪 
“信达雅”理论视角下对联英译研究——以《红楼梦》杨译版本为例
《海外文摘》2021年第9期34-36,共3页李莎 
《红楼梦》不仅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还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本文选取了杨宪益夫妇翻译的版本,根据严复的“信、达、雅”理论,对小说中的对联翻译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发现译者进行对联翻译时,可以在不改变原文含义的基础上...
关键词:《红楼梦》 对联翻译 信、达、雅 
漫谈对联翻译中的修辞问题
《海外文摘》2021年第6期29-32,共4页马超然 
对联是积极修辞对偶辞格发展到极致的产物,除此以外,对联创作也广泛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对联独特的形式和内容使得其在英译过程中困难重重。本文着眼于对联中使用的修辞格,对其英译策略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力求在对联的“不可译”中...
关键词:对联翻译 修辞 翻译策略 不可译性 平衡补偿 
《红楼梦》德译本对联翻译比较研究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年第6期57-58,共2页郝珍珍 刘颖 
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译介学视角下中国文学在德国的传播与接收”(2000-2016)(项目编号:L17BWW011);校科研基金项目“新世纪中国文学在德国的译介与传播”(2000-2015)(项目编号:2016XJJS36)。
《红楼梦》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其中穿插了大量具有文化特色的对联。译者对对联翻译的处理会直接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而中西文化差异也会给译者带来巨大的挑战。翻译目的论重点阐述译者根据翻译目的选择不同翻译策略的原因。...
关键词:对联 《红楼梦》 功能目的论 异化翻译 
“三美论”视角下的《红楼梦》对联翻译——以霍克斯的译文为例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38-40,共3页王革 
"三美论"是许渊冲提出的诗歌翻译标准,对联属于诗歌中的一种,因此也适用该翻译理论。《红楼梦》中的众多对联,既反映了作者的写作水平,又对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描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联的翻译体现了译者的水平。中英两种语言的差...
关键词:三美论 《红楼梦》对联 翻译技巧 
《红楼梦》中对联翻译的“三美”体现
《文教资料》2016年第24期3-4,共2页薛莉 
作为诗歌的变体——对联,同样富有音、形、意三美。本文以《红楼梦》中的对联为例,讨论对联翻译如何体现原文的“三美”。
关键词:《红楼梦》 对联 翻译 三美 
探析《红楼梦》对联翻译中三美的再现
《大学教育》2016年第4期70-71,共2页刘秀娟 
《红楼梦》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其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而且可研究内容涉及诸多领域,因此被界定为"百科全书"。从文学角度而言,《红楼梦》集多种文学形式于一体,除了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中常用的诗、词、歌、赋之外,属于民间文化的谜语、...
关键词:《红楼梦》 对联翻译 音美 形美 意美 
从文化翻译视角探讨《大观楼长联》三个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处理策略被引量:1
《青春岁月》2014年第3期119-119,共1页丁小芝 
本文主要从文化翻译的视角来分析比较《大观楼长联》三个译本翻译的得失,指出对联翻译,应以文化对外传播为目的,无论形式还是意义上都应该保留对联本身的文化特点,减少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流失。
关键词:对联翻译 文化翻译 
对联翻译的抗译性和可译性被引量:7
《上海翻译》2012年第1期66-69,共4页王志娟 
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性和对联语言的独特性导致对联的抗译性。对联翻译难译的根源在于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要做到使译联忠实于原联,译者必须将两种语言与文化进行对比,灵活处理文化意象,有的译联应尽量保持原联中的文化意象,有些原联...
关键词:对联 翻译 抗译性 可译性 
对联翻译的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解读被引量:8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141-145,共5页邓向福 
对联是中华文化特有的语言艺术形式。而对联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涉及两种不同的语言,映射着两种迥异的文化。对联的特性决定了其翻译或是中华文化译介中最富挑战性、最难操持的技艺。因此,为达到译文最大限度地趋近于原文效果,译...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翻译生态环境 “三维”转换 对联翻译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