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

作品数:1310被引量:355H指数:8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柏俊才陈治勇聂永华王文倩刘玉玺更多>>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郑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徐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多元解读,探究《孔雀东南飞》之人物形象被引量:1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6年第12期62-63,共2页范银祥 
作为古代最早出现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历来为人称颂.其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成为这篇叙事诗的一大亮点.全诗从多个角度一经典对话、矛盾冲突和各种细节刻画等来塑造人物,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母、刘兄等形象鲜活而生动,给...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 人物形象塑造 多元解读 长篇叙事诗 乐府诗歌 《木兰诗》 塑造人物 细节刻画 
浅谈《木兰诗》的文化意蕴——以“唧唧复唧唧”为例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6年第1期65-66,共2页王其勇 
素有"乐府双壁"之称的《木兰诗》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作为北朝时期的一首民歌,它通过直言叙述并结合铺排、象声、悬念等手法的运用,突出了木兰这一真实感人的女英雄形象。其语言朴实,情真意切,也因此作为经典篇目被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录...
关键词:《木兰诗》 中学语文教材 《语文》 北朝时期 黑山头 英雄形象 苏教版 等语 人教版 诗歌意境 
传统文化,点燃初中语文魅力花火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5年第12期26-27,2,共2页朱峰 
传统文化指的是被社会某些成员所接受、遵从的一整套沿袭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总和,这种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具有稳定性、传承性。而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特有环境下形成、流传下来的物质文化与...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教学视野 行为方式 《木兰诗》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诗 中国传统美德 课堂内外 古诗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 
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初探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5年第7期98-99,共2页刘辉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其中有许多优秀的瑰宝,犹如香醇的美酒,值得一品,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现代的中学生,却感到艰涩、难懂,害怕接触文言文。而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打牢文言文基础的阶段,文言文教学也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一品 通假字 与朱元思书 智子疑邻 熟读成诵 词类活用 深度加工 《木兰诗》 阅读面 
用《孙子兵法》解读语文教学——以《木兰诗》为例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4年第11期84-85,共2页高国民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法的精华,是祖宗先贤攻城略地、出奇制胜的法宝。这一智慧结晶也早已引起国内外人士,特别是日本及欧美人士的重视和深入研究。人们将它广泛运用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经营、外交谋略、现代战争以及日常生活的...
关键词:《木兰诗》 古代兵法 商场如战场 现代教育教学 课堂教学 国内外人士 企业经营 教学情境 地运 现代战争 
多样朗读,让语文课堂精彩纷呈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3年第10期70-72,共3页韩艳 
《木兰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精华,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的杰出成就,历来脍炙人口,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地位从未动摇过。现被编录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中。作为诗歌,其教学要求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关键词:朗读 语文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教材 古代诗歌 《木兰诗》 七年级下册 乐府民歌 
《木兰辞》中的几处注释商榷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3年第2期140-141,共2页赵丽萍 刘精盛 
《木兰辞》"赏赐百千强",解者多把"强"训为"有余","强"当为"镪"之省借,钱贯也。"出郭相扶将","将"字或解为语助,或解为互相,皆失之,"将"亦"扶"也,"扶将"为同义连文。《木兰辞》与《孔雀东南飞》是南北朝时期的乐府...
关键词:《木兰辞》 《孔雀东南飞》 注释 南北朝时期 《木兰诗》 七年级 人教版 课文 
木兰,不完美的英雄——关于木兰形象的深入解读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2年第10期56-58,2,共3页姚晨 
《木兰诗》将替父从军的木兰塑造得光彩照人。她是位英雄:替父分忧,敢挑重任;沙场赴敌,英勇豪迈;精于掩饰,机智过人。然而,她却是不完美的英雄:犹豫再三,最终抉择;效力朝廷,总想回家;恢复女装,难掩得意。不过,正是这些不完美呈现给读...
关键词:《木兰诗》 英雄 解读 形象 
由《木兰诗》中的数字教学所想到的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09年第8期60-61,共2页耿燕 
在备课《木兰诗》。一文时,笔者注意到里面有许多数词的使用现象。如:“军书十二册,卷卷有爷名”“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等等,而且课下注释也特别强调这些数词的使用都不是确指,形容很多的意思。所...
关键词:《木兰诗》 数字教学 十二册 意思 数词 形容 备课 注释 
古诗词歌曲创作与中学语文教学——以杨建华《木兰诗》为例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08年第10期34-34,共1页仇海平 
河北师范大学科研基金项目“中国古代歌诗艺术再生产现状研究”(编号:W2007Q05)研究成果之一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借助音乐,为古诗词赋予歌唱艺术生命,让学生在音乐中识记作品、感受作品,更好地理解古典诗词的意境,感受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古诗词 《木兰诗》 歌曲创作 杨建华 中国文化 古典诗词 艺术生命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