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问

作品数:2309被引量:1197H指数:2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胡德明殷树林袁毓林李美妍叶建军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语文学习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探寻“不可得”中的情理密码
《语文学习》2024年第3期15-17,共3页黄新囡 
一、探千里马之“不可得”(PPT显示)是马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师:我们齐读屏幕上这句话。前四个短句急如雨点表达控诉,接着用长句、反问句强烈诘责千里马连“常马”的效能都达不到,却奢...
关键词:反问句 长句 千里马 
语文课堂中的“提问”
《语文学习》2024年第1期17-18,共2页郑仁水 
有效的提问是灵动的、变幻的,在课堂教学中针对预设的问题及时调校,能够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进而循序渐进地探究。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话的意思应该是,学生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要...
关键词:教师提问 老师 师生之间 循序渐进 课堂教学中 追求真理 反问 探求知识 
从果到因的三次探寻
《语文学习》2023年第7期18-20,共3页李煌昭 
师:刚才我们从文章的选词用语、修辞手法、句式选择、称呼变换等角度感受到了闻一多这篇演讲稿激越的情感,尤其是通过长句、短句的配合,反问句、感叹句的配合等,作者奔涌于字里行间的那一份义愤填膺、那一腔慷慨激昂甚至可以跨越时空,...
关键词:反问句 感叹句 句式选择 演讲稿 短句 跨越时空 闻一多 
巧妙如“也”
《语文学习》2022年第1期25-26,共2页王克华 
师:在《鱼我所欲也》中,“也”出现了很多次。请同学们边读边圈画。生:第1段出现了13次,第2段出现了1次。师:这么多“也”,是不是啰唆呢?生:不啰唆。“也”是个虚词,表达了各句的语气。比如,“鱼,我所欲也”是陈述语气;“则凡可以得生...
关键词:啰唆 反问语气 生者 
再议“敢以烦执事”之“敢”被引量:1
《语文学习》2016年第2期52-52,共1页杨顺仪 
《烛之武退秦师》是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里的第一篇文言文,篇幅简短,说辞精彩,史料丰厚,值得细细品读。读至“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笔者不才,不甚理解教材下方附注的解释:[敢以烦执事]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这...
关键词:“敢”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 肯定句 反问 译文 品读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就是设问句
《语文学习》2010年第11期77-77,共1页韦车 
《语文学习》2010年第6期郭晓琴、王连龙两位老师合作的文章《“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设问句吗》,认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不是设问句.而是反问句。对此.笔者提出一些异议。我们有必要先弄清设问和反问的...
关键词:设问句 中流 河北人民出版社 《语文学习》 2010年 反问句 语文知识 修辞方式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正问句
《语文学习》2010年第11期77-78,共2页李丽慧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毛泽东同志的词作《沁园春·长沙》的尾句。郭晓琴、王连龙两位老师认为该句并非设问句.而是反问句(见《语文学习》2010年第6期)。其实,该句既非设问句,也非反问句。
关键词:反问句 中流 《语文学习》 毛泽东同志 2010年 设问句 沁园春 老师 
运用比喻,谨防“五误”
《语文学习》2005年第5期57-58,共2页胡传亮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明确规定:高考语文考查八种常见修辞(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考查要求是能够正确运用,能力层级为D级。其中。比喻又是考查的重点,历年高考经常和句式仿写、续句、句式变换、修改病...
关键词:比喻 高考语文 正确运用 考试说明 能力层级 句式仿写 句式变换 操作能力 准确把握 实际运用 比拟 设问 反问 题目 病句 学生 中考 
“何也”引出了主旨
《语文学习》1997年第8期19-20,共2页方正文 
我让学生再读课文《五人墓碑记》,深入领会文章主旨,有个同学向我质疑:"老师,‘独五人之皦皦,何也’中的‘何也’,注解说是‘用反问的语气表示赞美’,这怎么是反问呢?"对我说来,这个提问正中下怀。我个人以为"何也"也不像反问;而且,我...
关键词:文章主旨 反问 学生思维 注解 设问 质疑 语气 同学 墓碑 课文 
关于“兀的……也么哥”
《语文学习》1994年第2期40-41,共2页席永杰 
在元杂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语句:"兀的不痛杀我也么哥","兀的不冻杀人也么哥".目前,流行的各种元杂剧注本,对这句话都是这样注释的:"兀的",代词,"这"、"那"的意思;或者是发语词,无意义。"也么哥",衬字,无意义.其实,这是一句蒙(...
关键词:元杂剧 反问句 注本 杂剧作家 窦娥冤 类词 道德修养 中原汉人 文学作品 乡间小路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