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河畔草》

作品数:34被引量:32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相关作者:谢丹施议对木斋唐年青许嘉琦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黑河学院学报》《公民导刊》《乐府学》《翻译论坛》更多>>
相关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最美的诗歌模特儿--《青青河畔草》和《错误》
《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24年第11期69-72,共4页曹旭 
《青青河畔草》是怎样的一首诗《古诗十九首》第一首《行行重行行》写游子出家,于是,有了以后相应爱情的诗篇。在《古诗十九首》中,能够对应、匹配《行行重行行》离别相思的诗有好几首,譬如花草意象的《涉江采芙蓉》《庭中有奇树》,星...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 《青青河畔草》 《涉江采芙蓉》 离别相思 《行行重行行》 《错误》 花草意象 《迢迢牵牛星》 
《诗经》与《古诗十九首》的游子诗比较
《文学艺术周刊》2023年第14期21-23,共3页祝冰晶 
《诗经》中收录的大多数是当时劳动人民所创作的口头民歌。《古诗十九首》的创作主体是汉代士人。《诗经》中的游子思乡诗有十三篇,虽然数量不多,却开创了“游子思乡”这一文学题材;《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诗则有一半以上,比如《青青河...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 文学题材 《青青河畔草》 《诗经》 思妇诗 闺怨 思乡诗 游子 
植物与文学的深厚情缘——读《中国文学植物学》
《公民导刊》2023年第2期94-94,共1页甘武进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在《古诗十九首》中的《青青河畔草》里,柳树是诗词吟诵最多的植物.事实上,历代诗词歌赋、章回小说的内容,大都有对植物的描写.有些以植物启兴,有些以植物取喻,更多的是直接吟诵.换句话...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 《青青河畔草》 章回小说 诗词歌赋 青青河畔草 植物学 诗词吟诵 
古诗《青青河畔草》新说
《文史知识》2022年第6期53-56,共4页刘青海 
《古诗十九首》以善于写游子思妇之思而著称。这一类诗的主旨,主要是抒写相思怨别之情,富于人情之美。作者的态度,也大抵是同情的。其中唯有《青青河畔草》一首较为特殊,大约和诗中描写的思妇曾经是“倡家女”有关系。因此有关诗的主旨...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 《青青河畔草》 游子思妇 古诗 人情之美 主旨 
《青青河畔草》四种译本赏析
《今古文创》2022年第11期41-43,共3页颜莉 
《古诗十九首》在我国诗歌史上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它被历代评论家称为汉代抒情诗的最高峰。古诗十九首里面,既无豪情壮志,也无愤世嫉俗,有的只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真实的感情,有相隔天涯相思无处,有报国无...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 《青青河畔草》 四种译本 相思 
三美论视角下《青青河畔草》四个译本对比分析
《花溪(文艺教育)》2020年第24期0146-0147,共2页朱思怡 
本文选取《青青河畔草》的四个译诗版本,基于许渊冲的三美论从字词、句法、语篇、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译诗的翻译效果。并根据原诗探讨五个译诗版本的形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从而总结出译诗的方法和技巧。
关键词:青青河畔草 音美 形美 意美 
摇晃在正邪之间——从《青青河畔草》看思妇诗的解读模式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9年第5期145-147,共3页殷富华 
《青青河畔草》是《古诗十九首》中较为发露率真的作品,可借其管窥思妇诗的三种解读模式。其一,比兴寄托。即从儒家伦理道德角度,认为该诗是"男子作闺音",委婉抒发怀才不遇的无奈不甘。其二,探究本事。即试图确定作者名姓,坐实诗中人物...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 思妇诗 《青青河畔草》 男子作闺音 
异质同构下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翻译——以庞德译《青青河畔草》为例被引量:1
《翻译论坛》2018年第4期13-18,共6页万聿 吴贇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核心概念,也是古诗翻译的重点。根据异质同构的思想,诗歌的意与象之间存在着同构关系,这种关系会受到创作者和阅读者知识文化以及语言系统多方因素的影响,在翻译过程中,同构关系一旦消失,将严重影响译文读者的审美...
关键词:诗歌翻译 意象 异质同构 庞德 
《青青河畔草》诗旨“守”与“独”探析
《黑河学院学报》2018年第10期134-136,共3页薛俊霞 
一直以来,学者文人都对《青青河畔草》的诗旨有所争议,比较普遍认同的是此诗以"守"为诗眼,旨在"难守",发出"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的闺中思妇几欲绝望的呐喊,写尽少妇的寂寞难耐;还有一种衍生在此基础上的观点,谓此诗意在呼唤"原欲"。...
关键词:《青青河畔草》  写意之美 中和之美 
从象似性角度评析韦利汉诗英译的得失——以其《古诗十九首》之《青青河畔草》为例
《长江丛刊》2018年第7期110-112,115,共4页杜君艳 
韦利在汉诗译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国内对其诗歌翻译的研究明显不足。象似性理论认为,文学语言普遍具有象似性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在诗歌语言中体现得更为突出。本文以象似性为理论框架,尝试性地从听觉象似性、视觉象似性和数量...
关键词:象似性 韦利 汉诗翻译 评析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