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过程

作品数:33被引量:20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周鸿李英陈志君范兆雄王晓明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师范大学石家庄铁道学院湛江师范学院成都体育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江海纵横》《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成才之路》《贵州教育》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学科=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创新教育过程中学生建党对象的培养与教育的研究
《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3年第5期145-146,共2页高飞 解圣霞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研究课题《"产学研"结合中学生党建工作的研究--基于后示范建设视角》
高职院校学生党建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由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革、高职教育的发展、网络技术的普及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对高职院校...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党建 创新 
浅谈新课标理念下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第4期135-135,共1页叶辉有 
21世纪是创新知识的世纪,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都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中学阶段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时期。中学化学教学可以通过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
关键词:能力的培养 课标理念 创新知识 中学化学教学 创新教育过程 创新型人才 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1年第2期262-262,共1页任玉凤 
有远见卓识的人都明白:“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可见,会学习,才是跨世纪合格人才的必备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道、授业、解惑”这一传统观念,不仅要教会学生现成的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自己...
关键词:创新教育过程 能力的培养 学生自学 学会学习 远见卓识 合格人才 传统观念 生活实践 
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陕西教育(教学)》2011年第1期118-118,共1页刘敏 
一、转变教育观念 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因此,我们要培养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创新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现代教学方法,把获得知识的方法...
关键词:创新教育过程 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教学 现代教学方法 教育观念 师生关系 启发式 讨论式 
创新教育与教师角色的更新被引量:4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101-103,共3页李英 陈志君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它能发掘人的创造潜能,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在创新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教师不但要具有一般素质,还要具备创新型教师的素质要求,教师的角色应适应形势的需要进行更新。
关键词:教师角色 更新 创新教育过程 创新型教师 组成部分 素质教育 创造潜能 和谐发展 人的个性 一般素质 适应形势 
试论创新教育过程的规律被引量:1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70-74,共5页周鸿 
创新教育过程主要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即创新素质的训练与培养,它必须适应创新活动过程的新颖性、价值性、阶段性、多元性和分类性等规律;同时必须适应创新人才成长过程的内在外在因素影响的统一律、学...
关键词:创新教育过程 创新活动 人才成长 规律 
论创新教育过程的特征被引量:7
《教育评论》2002年第6期29-32,共4页周鸿 
关键词:创新教育 特征 教育过程 教育理念 层次性 
像衡阳县那样 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湖南教育(综合版)》2001年第21期1-1,共1页
关键词:创新教育 衡阳县 学生创新精神 注重培养 创造性人才 创新教育过程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思想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 
像衡阳县那样 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湖南教育(上旬)(A)》2001年第21期1-1,共1页
关键词:创新教育 衡阳县 学生创新精神 注重培养 创造性人才 创新教育过程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思想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创新教育
《教育导刊(上半月)》2001年第20期31-32,共2页谭荣基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从创新教育的观点出发,学校应当把教学的重点从学生单纯学习、记忆知识转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独立性和创造性上来.学校的创新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
关键词:创新教育 学校 学堂 初中化学 班级授课制 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 化学实验 创新动机 创新教育过程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