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

作品数:9861被引量:6354H指数:20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张继平李伟夏晋祥朱彦体滕玉英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学研究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新课程(中学)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做教学的最佳配角——华师大七年级下科学第一章教学感悟
《新课程(中学)》2019年第6期104-104,共1页陈佳清 
如何切实有效地执行'以学定教'的理念,成为了当下一大难题。针对这一难题,从以生为本的角度,浅谈一名一线初中科学教师的实践工作感悟。
关键词:以学定教 以生为本 实践感悟 
刍议以生为本理念下如何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新课程(中学)》2019年第5期156-156,共1页孟影 
生本理念作为素质教育主导理念,在初中教育领域受到普遍应用,并呈现出显著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兴趣激发,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需要侧重于生本理念的贯彻,并且在该思想支撑下,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创新...
关键词:以生为本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创建以生为本的初中数学课堂
《新课程(中学)》2019年第5期26-26,共1页黄德润 
以生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更是新课标所倡导的重要理念。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让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主...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数学 高效课堂 
初中数学课教学中如何体现“以生为本”
《新课程(中学)》2019年第5期12-12,共1页侯素贞 
现如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已经成为了当前开展数学课教学的前提条件。所以,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能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分析当前初中数学课教学中如何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提升学生自主...
关键词:初中教学 数学课 以生为本 
重视理实结合教育 突出以生为本价值
《新课程(中学)》2019年第5期35-35,共1页黎广钊 
对初中教育来说,其本身的定位决定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必须全面强化学生的素质能力,尤其是核心素养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学生的可持续成长。物理作为一门非常锻炼思维能力、逻辑能力的学科,是初中阶段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其与生活...
关键词:新时期 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有效性 
多管齐下,全面提高初中科学的教学质量
《新课程(中学)》2019年第3期153-153,共1页吴碎林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科学教学模式已不适用于现代教学。为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增强学生的综合实力,教师应当全面提高初中科学的教学质量。阐述了在平时的教学中,科学教师可以...
关键词:以生为本 初中科学 教学质量 
以生为本 科学高效
《新课程(中学)》2019年第3期180-180,共1页陶丽 
初三历史复习要科学高效地完成复习任务,应把坚持以生为本作为复习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围绕如何在中考历史复习中深入实践'以生为本',打造'科学高效'的复习策略,从科学谋划、抓实课堂、高效训练三方面浅谈中考历史复习策略的基...
关键词:以生为本 紧扣考纲 抓实课堂 高效训练 
从“师本”到“生本”,高中化学改革新风向
《新课程(中学)》2019年第2期40-40,共1页江胜春 
在学校乃至社会普遍重视考试成绩的情况下,许多高中化学教师都采用了自己为主体的传统机械化教学模式。即以老师为本——'师本'。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反映在课堂上的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被边缘化,即'生本'被忽视,教师难以很有效率地教学,学...
关键词:师本 以生为本 高中化学 改革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艺术探讨
《新课程(中学)》2019年第2期233-233,共1页夏聪 
德育作为初中阶段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初中班主任应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从尊重热爱学生、丰富教育手段、设置多...
关键词:德育工作 初中阶段 以生为本 
初中地理课堂活动的组织及实践研究
《新课程(中学)》2019年第2期17-17,共1页毛凤露 
新时期的地理课程教材充分凸显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开展实践活动,愈发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师应该依托教材,有效组织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 以生为本 初中地理 活动教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