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柏林

作品数:32被引量:258H指数:10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主题:短时记忆思维长时记忆概念思维汉字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语言文字理学文学更多>>
发文期刊:《文史哲》《应用心理学》《心理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变形汉字的结构方式和笔画数效应被引量:18
《心理学报》2001年第3期204-208,共5页曾捷英 周新林 喻柏林 
曾捷英等提出并采用了汉字通透性概念解释汉字识别中的字形属性效应 ,例如笔画数效应、笔画类型效应和结构方式效应。在有关研究中采用的主要实验方法是在速示、重复速示、非速示、时间或空间微观发生等条件下要求被试命名汉字。该研究...
关键词:汉字通透性 变形汉字 笔画数效应 结构方式效应 
速示重复和非速示呈现下的汉字结构方式效应被引量:11
《心理科学》1999年第4期305-309,共5页曾捷英 喻柏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在速示重复和非速示两种实验条件下考察了汉字大小和笔画数对结构方式效应的影响。在速示实验中,发现有结构方式主效应,并在小号字上以及两种笔画数的汉字上也存在结构方式效应;在非速示实验中,没有发现结构方式主效应,但在多笔画...
关键词:汉字视觉再认 速示重复 汉字结构 汉字识别 知觉 
求索诗魂
《文史哲》1999年第3期17-24,共8页王树人 喻柏林 
所谓“诗的本质”,就是作为“诗胎”的“情志”之象。“情志”比语言更具有本质性。“情志”的本性在于“不断创生”,并构成“象思维”的源泉与动力。提出护持作为诗心的“情志之象”,是呼唤人性的回归,有助于“恢复人本来与大宇宙...
关键词:诗魂 情志 象思维 诗人 
汉字字形知觉的整合性对部件认知的影响被引量:24
《心理科学》1998年第4期306-309,305,共5页喻柏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该研究在两个实验中探讨了汉字字形知觉的整合性,发现无论是弱化还是强化汉字字形的知觉整合性,都带来部位效应量值的相应变化。这些结果一方面证实了汉字知觉的客观实在性;另一方面还表明.在部件认知作业中同时存在部件及其整字的...
关键词:汉字字形知觉 知觉整合性 部件认知实验 
论“象”与“象思维”被引量:96
《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38-48,共11页王树人 喻柏林 
本文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包含外在感知之象、内在感知之象,把握某种小宇宙整体内涵的气象或意象,乃至本原之象或大宇宙整体之象等等无限丰富的层次。“象思维”的显著特点表现为“象的流动和转化”,即象在同一层次和不同层...
关键词:“象思维” 概念思维 “象” 《离骚》 “存在” 对象化 宇宙整体 “太极” 大宇宙 科学技术 
《周易》的“象思维”及其现代意义被引量:17
《周易研究》1998年第1期1-8,共8页王树人 喻柏林 
关键词:《周易》 “象思维” 卦象 概念思维 艺术思维 创造性 观物取象 “象” 整体直观 “术” 
象思学论纲(之二)被引量:2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年第1期23-31,共9页王树人 喻柏林 
象思学论纲(之二)王树人(老树)喻柏林作者在论纲这一部分,对于“象思维”的重要范畴“开窍”,作为打通动态整体的“堵塞”或“遮蔽”的内涵,以及“遮蔽”的二重性,作出更为展开的描述。文中,提出“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的转换及...
关键词:概念思维 象思维 中国传统文化 思维方式 “直观” 天人合 “知” 理想主义 “自由” 精神运动 
象思学论纲被引量:9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年第4期69-78,共10页王树人 喻柏林 
本文系作者正在撰写的有关“象思维”著作稿的开头部分。作者以哲学随笔的形式,通过中西思维方式的比较研究和批判“科学主义”这种“概念思维”的异化,对于“象思维”的结构、特征、意义,以及“象思维”作为整体性本源性思维的重要...
关键词:概念思维 象思维 中西思维方式 “存在” 对象化 “象思维” 精神运动 胡塞尔 整体思维 中国传统文化 
笔画类型对直立和倾斜汉字识别的影响被引量:1
《心理学报》1997年第1期24-29,共6页喻柏林 张蜀林 潘玉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首次用笔画类型概念描述一种汉字整体视觉结构特征。实验采用命名范式。结果发现,汉字无论处于垂直正位下,还是处于以45°间隔递增的七种倾斜角度下,都存在笔画类型效应。
关键词:汉字 笔画类型 识别 线条方位知觉 
汉语句子格角色分配的一种神经网络方法被引量:1
《心理学报》1996年第1期45-52,共8页张东松 陈永明 喻柏林 
提出了一个基于分布式表征的计算模型,通过并行分布加工方式完成六类汉语句子的格角色分配任务。模型是一个四层的前传网络,包括输入层(词的分布式表征层),两个隐层,输出层(格角色层);其中第一隐层的一部分反馈到输入层。模型...
关键词:神经网络 权值 BP算法 格角色.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