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62212)

作品数:8被引量:11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高巍徐晶莹宋启娲李志旺孙法鹏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科技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菏泽学院学报》更多>>
相关主题:《京华烟云》翻译《浮生六记》翻译特征互文性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从互文性角度探讨林语堂先生的古诗词翻译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141-144,共4页高巍 程梅玉 董琳 
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林语堂英文作品的综合优势:向西方弘扬中国文化之精华"(编号:20062212)的成果之一
从互文性视角探讨林语堂先生《古文小品译英》中"Love and Death"章节涉及的一些诗词翻译的特点。互文性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认为任何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各文本之间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关联,而"Love and Dea...
关键词:互文性 文本 翻译 
试析《京华烟云》中的诗词翻译被引量:1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127-129,共3页高巍 徐晶莹 宋启娲 
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林语堂英文作品的综合优势:向西方弘扬中国文化之精华"(编号:20062212)的成果之一
林语堂的英文作品《京华烟云》包含了部分中国诗词佳句的翻译,可视为翻译实践的范本。以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为视角,探析诗词的翻译,有助于了解林语堂英文作品的翻译特点及其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林语堂 翻译标准 忠实 通顺  
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跨文化解读被引量:1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124-126,共3页高巍 宋启娲 刘媛媛 
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林语堂先生英文作品的综合优势:向西方弘扬中国文化之精华"(编号:20062212)成果之一
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堪称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译作,为西方读者广为接受,甚受好评,是中西跨文化交流的成功典范。从文化补偿、文化借用、文化替换三个方面对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翻译策略及方法进行跨文化解读。
关键词:林语堂 《浮生六记》 翻译策略及方法 跨文化解读 
《浮生六记》译本中女性形象的塑造被引量:1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159-161,共3页高巍 李志旺 孙法鹏 
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为:20062212)成果之一
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探析林语堂《浮生六记》译本的有关篇章,可以发现译者对她所喜爱的女主人公的真情流露。针对该译作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来讨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意义,同时反映了译者主体性的重要。
关键词:《浮生六记》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译者主体性 
试析《浮生六记》中的引典翻译——以“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为视角被引量:1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63-65,共3页高巍 徐晶莹 刘媛媛 
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062212)
文章以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为研究对象,从诺德提出的"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的角度,分析诗句和成语俗语的翻译特征。文献型翻译较多地保留了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征;而工具型翻译以更易于译文读者理解的方式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译...
关键词:文献型翻译 工具型翻译 《浮生六记》译本 翻译特征 
浅析《京华烟云》的自译特征被引量:3
《菏泽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108-111,共4页高巍 孙法鹏 李志旺 
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62212)
本文试图从自译理论的角度,结合《京华烟云》中所传达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蕴,在理论和语料的支撑下剖析《京华烟云》的自译特征并讨论创作和翻译之间的界限,力图突破翻译的界定范围,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尝试。
关键词:《京华烟云》 传统文化 自译理论 翻译特征 
从互文性角度觅《京华烟云》的翻译痕迹被引量:1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69-70,共2页高巍 宋启娲 徐晶莹 
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62212)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于19世纪30年代创作的一部英语小说,林语堂将文中的互文知识进行重构和扩充并将其传译到西方的语言世界中,这种英文创作过程实际上暗含了一个互文的翻译过程。因此,试从互文性角度来分析《京华烟云》中的翻译痕迹。
关键词:京华烟云 互文性 翻译痕迹 
简析《生活的艺术》中的翻译变体被引量:3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74-76,共3页高巍 武晓娜 张松 
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林语堂先生英文作品的综合优势:向西方弘扬中国文化之精华"的成果之一;项目号:20062212
林语堂先生在《生活的艺术》中以译写结合的方式传承中国文化,并获得了成功。他打破了传统翻译形式规则,灵活运用节译、摘译、编译等翻译变体,使译写完美地结合。通过对《生活的艺术》中的翻译变体进行分析,说明多样的翻译形式和灵活的...
关键词:生活的艺术 翻译 翻译变体 文化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