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A720037)

作品数:8被引量:3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作者:张晚林姜燕更多>>
相关机构:湖南科技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重庆高教研究》《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现代大学教育》更多>>
相关主题:教育理念神性本心美育代宗教宗教性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论美的色泽及艺术之意境——基于心性工夫之学的研究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26-33,共8页张晚林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古典美学的实践智慧研究"(11YJA720037);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中国水墨画语言融入丝网版画的价值与思考"(B41208)
在心性工夫之学中,审美决不是"在外在对象之姿态万千与色彩缤纷中寻求好奇心的满足",而是"与绝对的‘一’作存在的呼应,既而纯化自家生命,照亮乾坤、朗澈世界"。这样,审美就是一种内在的存养工夫。这种存养工夫的结果,其精神色泽必是素...
关键词: 审美 美的色泽 存养 心性工夫  
心性学与美的奠基
《美育学刊》2014年第3期37-48,共12页张晚林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古典美学的实践智慧研究>(11YJA720037);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中国水墨画语言融入丝网版画的价值与思考>(B41208);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儒学的终极境域及其精神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美不是外在的形式的观赏,而是内在精神的灵觉与触动。因此,美在于一个精神实体而不是孤悬松散的外在形式。在西方,宗教学家常把美奠基于上帝,且这样奠基的美不是外在孤悬的形式的美,而是真善美合一的美。但因为上帝只是一个外在的对象,...
关键词:心性学  审美教育 上帝 奠基 心性 
论空灵之美的哲学根基及其精神归往
《美育学刊》2013年第5期58-69,共12页张晚林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古典美学的实践智慧研究>(11YJA720037)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空灵之美并非只是一种纯粹的艺术技巧,而是有其深厚的精神文化根基。空灵来源于德性圆满的自足生活,而这种自足生活的根基即在良知之虚灵明觉,故良知奠定了空灵之美的基础。从这种精神根基出发,即可解明艺术的精神归往在灵现大道。由此...
关键词:空灵 良知 大道 情景交融 美育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解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年第4期49-54,共6页张晚林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1YJA720037)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不是针对孔子个人的重要性而说,乃是对儒家道统之肯定。不过,孔子乃至孟子之于道统确实有重续、扭转与开决之功。由此,道统由外在的文制形态转化为内在的实践精神形态,传道统不过是践仁尽性的工夫。这样,道统人...
关键词:孔子 道统 传道 
论儒学的宗教性——由“美育代宗教”切入被引量:1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83-88,118,共7页张晚林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古典美学的实践智慧研究"(项目编号:11YJA720037)之阶段性成果
文章由蔡元培"美育代宗教"切入试图证成儒学的宗教性。这种宗教既没有实定宗教外在的专制,又可有内在的审美与自由,是更为根本的宗教。
关键词:蔡元培 宗教  本心 大能 自由 
“学达性天”解——教育目的之存在论诠释
《重庆高教研究》2013年第2期86-91,共6页张晚林 姜燕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1YJA720037)
本文就"学达性天"的历史源流及其教化意涵进行详细的疏解,并从存在论的角度论证"学达性天"何以应该成为教育的目的。同时,通过对费希特及杜威教育思想的疏解,证明其与"学达性天"之基本精神的一致与会归,从而证"学达性天"四字在教育上的...
关键词:尽性 知天 费希特 杜威 实践 
论当代中国社会教化的迫切性及其实现途径
《阅江学刊》2012年第6期24-30,共7页张晚林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中国古典美学的实践智慧研究"(11YJA720037);2010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教改项目"读经与大学生素质教育之可能模式研究--以湖南科技大学‘弘毅知行会’为基础"
传统宗法社会的解钮使当代中国社会彻底松散为由原子式个人组成的大众社会,大众是一个由数量精神聚集在一起的娇宠、庸俗、暴力的群体。因此,社会教化具有现实的迫切性。但在当代,自由是被普遍接受的理念,于是,社会教化常常被质疑为思...
关键词:大众社会 教化 统一 思想理论 
论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的自由与平等精神——以“学达性天”为诠释向度被引量:2
《现代大学教育》2012年第2期14-21,共8页张晚林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古典美学的实践智慧";项目编号:11YJA720037
教育的基本精神或理念包括自由与平等两个方面,但自由与平等不是基于事理层面的选择,而是神性本质的自然发用,故须从智慧层面来理解自由与平等,教育无非就是要养成这种智慧。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是"学达性天"。"学达性天"是让受教育者回...
关键词:学达性天 自由 平等 神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