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文》

作品数:6472被引量:1618H指数:8
导出分析报告
《学语文》
主办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最新期次:2025年2期更多>>
发文主题: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设计高考阅读教学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文学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更多>>
发文作者:陈文忠俞晓红辛卫华张祥云叶帮义更多>>
发文机构: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蚌埠市第二中学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任务型教学设计在单篇课文教学中的探究
《学语文》2025年第2期48-51,共4页邹雯兰 
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教学理念,任务型教学被视为一种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实践结果表明,任务型教学设计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自主学习和...
关键词:任务型 教学设计 单篇课文 
张勇编著《历代诗学经典导读》
《学语文》2025年第2期51-51,共1页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勇编著《历代诗学经典导读》由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1月出版,本书所选诗学经典包括《诗品》《诗式》《二十四诗品》《沧浪诗话》《原诗》《艺概·诗概》《人间词话》等七部著作,以及《毛诗序》、《文心雕...
关键词:《毛诗序》 《二十四诗品》 《沧浪诗话》 《人间词话》 《诗式》 《原诗》 《诗品》 安徽师范大学 
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四轮进阶课前演讲实践与思考
《学语文》2025年第2期52-54,共3页邵波 
本文聚焦于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四轮进阶演讲实践。通过阐述“我最喜爱的古诗词”“《红楼梦》读书分享”“学习方法介绍”“优秀人物推介”四轮主题演讲的实施过程与成效,深入探讨其在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方面的积极意义。同时,从教...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语文 四轮进阶演讲 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思考 
浅探《湖心亭看雪》古典相思之美
《学语文》2025年第2期55-57,共3页高均均 刘婷 
本文分析了《湖心亭看雪》中三种相思之美。它们是思念好景,用深情的笔触去描摹西湖雪景;怀念自己,以特立独行的行事方式展现个性;梦寻故国,在仿佛不经意的字里行间透露曲径通幽的感伤。从三种相思探究张岱丰富的精神世界,体悟张岱高雅...
关键词:《湖心亭看雪》 相思之美 西湖好景 故国情怀 
从“子无良媒”“亦已焉哉”看《氓》中女子的情感
《学语文》2025年第2期58-60,共3页陈娴静 
《诗经·卫风·氓》被选入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教材在学习提示中指出:“要仔细体会女主人公心理的前后变化,感受诗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本文以《氓》中的“子无良媒”和“亦已焉哉”两句为...
关键词:《氓》 情感节制 中庸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的教学跨越
《学语文》2025年第2期61-64,共4页王志 
教学《大卫·科波菲尔(节选)》,米考伯先生形象是学生的兴趣点、教学的重点、师生理解的难点,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米考伯先生这一人物形象,需要在教学上实现三层面的跨越:第一,不同的译本会影响学生的阅读体验,对于外国文学作品,要注意重...
关键词:《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米米考伯先生 跨语际实践 跨文化理解 跨文本链接 
张勇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
《学语文》2025年第2期64-64,共1页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勇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由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出版。本书收录张勇、李平、侯宏堂、项念东、李伟五位教授近年的相关研究成果。内容分为三编。第一编《儒道释文化的多维解读》,以儒道释三教关...
关键词:安徽师范大学 中国传统文化 现代诠释 柳宗元 多维解读 文学院教授 湛然居士 三教关系 
中学议论文论据选用的问题与对策
《学语文》2025年第2期65-68,共4页刘伟伟 
议论文是一种议论说理的文章,在中学生写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论据是议论文的三要素之一,论据的选用又是重中之重。调查发现,中学生议论文论据选用存在着论据识记不正确,易出现书写错误,论据不典型,使用频率较高的论据,论据重叙述轻议论,...
关键词:议论文 论据 选择 运用 
词义的溯源别派与中学古诗文词汇教学——以“夜阑”“班马”为例
《学语文》2025年第2期69-72,共4页胡海宝 赵雅琳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夜阑”本指傍晚后天黑入夜的时段,“阑”指散、尽;“夜”同“夕”,指黄昏、傍晚,是“夜”较早的意义。李白《送友人》中的“班马”当指“分别的马”,取用自《左传》“有班马之声”杜预的注释。通过对...
关键词:夜阑 班马 词义演变 词汇教学 群文阅读 
也论“吾谁与归”
《学语文》2025年第2期73-77,共5页唐丽珍 
范仲淹《岳阳楼记》最后一句“吾谁与归”,教材和学者们对此句理解多有争议。本文通过考察相关语例,认为“与”是介词,疑问代词“谁”作介词“与”的宾语而前置,“谁与”即“与谁”。同时考察了历史上人们在化用赵文子和叔誉九原对话中...
关键词:吾谁与归   先忧后乐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