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文入情

作品数:297被引量:105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徐金国吴敏张本良韩大伟顾云更多>>
相关机构:学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江苏省海门中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学科=文学—中国文学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荷塘月色》的感情基调和生成原因被引量:2
《文学教育》2022年第25期111-114,共4页吴诗召 
一篇《荷塘月色》解人难。难就难在不仅难解作者情动何处辞由何发,更难在难解作品感情基调是“淡淡的”还是“浓浓的”。要解决这个难题,就不能简单“以意逆志”,而应该既知人论世又披文入情。知人论世披文入情之后便发现,朱自清先生《...
关键词:朱自清 《荷塘月色》 感情基调 生成原因 知人论世 披文入情 
指向核心素养的古诗词美读教学初探
《北方文学》2019年第2期215-215,共1页王孝珍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笔者认为指向核心素养的“古诗词美读”教学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知人论世,读出人格美;披文入情,读出情感美;沉郁顿挫,读出音乐美;细处着眼,读出“意”“象”;想象入境,...
关键词:核心素养 古诗词美读 知人论世 披文入情 沉郁顿挫 想象入境 
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例说文学类文本解读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21期11-14,共4页王德高 
语文教学主要关乎阅读与写作。而阅读又是日常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呈现形式,如何有效开展阅读教学,事关语文教学成败。从阅读的对象上来说,通常分为文学类作品阅读与非文学类作品阅读。非文学类作品阅读重在客观,重在客观理解,分歧要...
关键词:文学 阅读教学 解读 文本 语文教学 情感体验 作品 
知人论世 披文入情——基于主旨探究目标下的古代记游类散文教学的基本策略被引量:1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2016年第10期62-65,共4页谢剑伟 
文乃心之声,作为写实性文学的代表样式的散文,是高中教材中的主要选文类型。而我国古代记游类散文又是其中的一个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在我们把教学目标定位为"作品主旨探究"的情形下,如何破解这个教学重难点,成为高中语文老师教学中...
关键词:教学目标定位 高中语文 教学单元 文学理论家 古代文人 缀文者 见其 选文 教学重点 中说 
披文入情细探究 拨开云雾见明月——《湘夫人》中几处比兴的思与辨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2016年第6期131-132,共2页王双凤 
屈原的《湘夫人》运用了大量的比兴来抒发情感,本文在整首诗歌感情主旨的理解上无争议,都认为是借男女水神的欢爱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表现诗人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但文中几处比兴的理解却是众说纷纭。
关键词:《湘夫人》 比兴 明月 云雾 爱情悲剧 屈原 诗歌 身世 
披文入情,辄见其心
《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12年第12期137-137,共1页高宏洲 
评论文章贵在知作者"为文之用心",成为所论对象的知音。《名作欣赏》2012年第11期刊登的许多文章做到了这一点。孙绍振的《我国古典诗歌超稳态的基础:双言结构和三言结构》,通过对大量诗词的细致分析,提出古典诗歌节奏的内在结构是...
关键词:《名作欣赏》 内在结构 评论文章 古典诗歌 诗歌节奏 孙绍振 鲁迅论 红楼梦 
叙理成论,披文入情——评袁济喜著《魏晋南北朝思想对话与文艺批评》被引量:1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154-156,共3页周泉根 
1925年铃木虎雄在《支那诗论史》一书中指出三国魏之后中国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 文艺批评 “文学的自觉时代” 对话 铃木虎雄 诗论 
披文入情是解读文学形象的有效方法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0年第8期52-52,共1页张慧 
“披文人情”出自刘勰《文心雕龙》,其中强调“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事实上,早在春秋时代,儒家就已经强调“诗言志”,而读诗就是为了“了解诗中之志”:“披文人情”研究法就是从文章的语言入手,探讨作者在作...
关键词:文学形象 解读 《文心雕龙》 “诗言志” 春秋时代 人情 强调 刘勰 
披文入情,沿波讨源——现代诗歌语言特点及其鉴赏被引量:2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0年第6期107-108,共2页刘兴芳 
现代新诗,是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
关键词:语言特点 现代诗歌 鉴赏 中国古典诗歌 现代新诗 优秀传统 继承发扬 西方诗歌 
披文入情,成就古今知音——散文阅读与鉴赏例谈被引量:1
《阅读与鉴赏(下旬)》2010年第1期5-7,共3页戚明娟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认为,从文学创作看,作者是先有情思才发为文辞,成诸文章;而从文学接受看,读者则是先看文辞,通读文意,才了解作者通过作品表达的情思。篇章的深奥只因接受者识鉴浅薄。一旦鉴识微...
关键词:披文入情 知识积累 艺术素养 情感遇合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