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译

作品数:2116被引量:4346H指数:2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相关作者:曹顺发覃军刘敏周红民陈大亮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中国传统哲学概念的不可译性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刘华文 
国家社会科学后期资助一般项目“中国哲学典籍译释论”(23FYYB001);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宋明理学关键词的现当代英译及影响研究”(2023SJZD111)。
中国传统哲学概念在翻译中有着明显的不可译性,主要表现在“众声喧哗”和“有始无终”这两个特征上。在利用哲学概念的可译性进行临时性的、权宜性的、可替性的翻译时,还需要挖掘其不可译性的那部分所涵盖的意义空间。根据“众声喧哗”...
关键词:不可译性 中国哲学概念翻译  观念建构 
讲好中国茶文化故事:隐喻、相似性、翻译可及性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5年第3期190-192,195,共4页李慧 
重庆社科项目外语专项“融媒体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刻意性隐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1WYZX39)。
中英茶文化由于其历史发展、文化内涵等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翻译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但在处理语言和文化层面时,会碰到很多困难而造成不可译。本文借助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认知相似性理论提出在不同的情况下采取...
关键词:茶文化 隐喻认知相似性 可译性 直译与意译 归化和异化 
知识翻译学视域下翻译过程的描述知识与知识描述
《当代外语研究》2025年第1期112-124,138,共14页杜世洪 施金宏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汉渲染式断言句固化效应的认知语用研究”(编号20BYY012)的相关成果。
新学科发展之初,理解与误解并存。如何正确理解知识翻译学,这是知识翻译学研究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以这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特殊问题或典型问题为导向,知识翻译学研究就需要明确的而且能指导翻译实践的理论观点。对此,我们的观点是:在翻...
关键词:知识翻译学 罗素知识论 描述知识 知识描述 不可译性 
文学翻译中的幽默再现——以老舍和狄更斯作品翻译为例
《北京社会科学》2025年第1期28-40,共13页吴庆军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4YJA752014)——华人英语小说北京叙事话语流变研究。
幽默具有民族性,中西方幽默在文化传统和语言表达上具有显著的差异,但是中文幽默的内庄外谐与英式幽默话语偏离的谐趣形成显著的共性,中英幽默均强调通过话语形式偏离产生豁人耳目的诙谐效果,构成幽默的可译性基础。老舍风趣的京味语言...
关键词:文学翻译 幽默的可译性 跨文化协调 文体偏离 修辞悖论 
《水浒传》人物绰号为何不可译
《花溪》2025年第1期0054-0057,共4页黄靖育 
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经费项目,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译者主体性建构研究,项目编号:WJC201929。
不可译现象是翻译界长期存在且不可避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语言和文化两方面。由于中西方在文明起源宗教信仰、历史典故以及传统观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引发了翻译过程中文化的“不可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意义的表达和文化的传播。我...
机器翻译对文学作品的不可译性——以《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为例
《汉字文化》2024年第23期172-174,共3页高翠峰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各类翻译软件也在不断地完善。翻译软件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等特点。很多人在接触到需要翻译的文本时就自然而然选择了机器翻译。本文通过对比Bruce Humes(2013)《额尔古纳河右岸》英译本(The Last Quarter of Th...
关键词:机器翻译 欠缺 人工翻译 
“不翻”论的三个维度之辨——从“不可译”到“无需译”
《上海翻译(中英文)》2024年第6期1-6,F0003,共7页刘孔喜 胡琴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阳明心学著作的翻译与西传研究”(编号:20XYY003)。
讨论译名问题时常见“音译”“零翻译”“不译”等术语混用,其概念源头可追溯至玄奘佛经翻译“五不翻”,至当代又见贺麟“不翻”思想。本文回顾“不翻”论产生的历史语境,梳理相关衍生概念异同,然后从译者采取“不翻”的缘由、“不翻”...
关键词:“不翻”论 语义空白 价值取向 不可译 无需译 
知识翻译学视角下魏迺杰版《伤寒论》英译本中隐喻知识的不可译性研究
《环球中医药》2024年第11期2342-2346,共5页仇梦婷 王乐鹏 
中医药典籍中包含大量隐喻,处理其中的不可译性知识对于跨文化传播至关重要。本文以《伤寒论》魏迺杰英译本为例,基于知识翻译学理论,系统分析了中医隐喻中不可译性知识的英译过程。研究首先探讨了知识翻译学的核心概念与框架,包括知识...
关键词:知识翻译学 地方性知识 世界性知识 知识判断 不可译性 《伤寒论》 中医隐喻 跨文化传播 
论译者主体间性思维下的文化可译性限度
《海外英语》2024年第19期26-28,共3页孙笑 李照冰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面临的是多个主体,须处理好作者与读者间的关系,寻求作者、译者、读者间的和谐,具有主体间性思维可以更有效帮助译者处理翻译中各主体间的关系,从而获得更好的翻译效果。文化可译性即一种文化翻译成另一种文化的可能性...
关键词:译者 主体间性 可译性限度 影响 
抒情的政治功效——以不可译重审归化与异化
《文艺理论研究》2024年第5期125-136,共12页夏开伟 何宁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医疗人文视域下的英美新现实主义小说研究”[项目编号:22YBQ034]阶段性成果。
中国近现代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译介通常就翻译策略分为归化与异化两派,如从不可译角度切入,英诗汉译会就情感结构差异在抒情维度展现不一样的政治功效。翻译文学借由不可译从中国语境下的英语诗歌转化为基于本土主义的共生文本,由此...
关键词:不可译 情感结构 比较文学 华兹华斯 郁达夫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