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文

作品数:30被引量:64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翻译汉诗英译诗歌翻译理雅各中国典籍更多>>
发文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发文期刊:《中国外语研究》《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国际汉学》《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中国传统哲学概念的不可译性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刘华文 
国家社会科学后期资助一般项目“中国哲学典籍译释论”(23FYYB001);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宋明理学关键词的现当代英译及影响研究”(2023SJZD111)。
中国传统哲学概念在翻译中有着明显的不可译性,主要表现在“众声喧哗”和“有始无终”这两个特征上。在利用哲学概念的可译性进行临时性的、权宜性的、可替性的翻译时,还需要挖掘其不可译性的那部分所涵盖的意义空间。根据“众声喧哗”...
关键词:不可译性 中国哲学概念翻译  观念建构 
文学翻译中致使语义的跨语表征
《外国语文研究》2025年第1期94-104,共11页时坤坤 刘华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哲学典籍译释论”(项目编号:23FYYB001)。
语言间致使概念的语言表征形式有共性也有不同。由于汉语意合和英语形合的不同特点,汉英翻译中致使概念的表征方式常会发生变化。本文对汉语分句型致使结构的跨语转换进行了详细考察,并基于空间隐喻,根据表征使因事件和受因事件的句法...
关键词:汉英翻译 分句型致使结构 致使度 识解 
中国哲学典籍翻译的译释层次分析——以《传习录》英译文本为例
《外语研究》2024年第2期94-99,共6页张帆 刘华文 
江苏高校社科研究重大项目“宋明理学关键词的现当代英译及影响研究”(编号:2023SJZD111)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以王阳明《传习录》的英译本为对象考察译者在中国哲学典籍翻译中的译释层次。研究表明,译者的译释行为是由表及深的多层立体结构,从最表层到最深层,翻译的创造性经由五个层次逐渐加大,翻译也逐渐由工具上升到本体地位,最终与思想...
关键词:译释层次 中国哲学典籍 诠释学 翻译 
从变式理论看事件翻译中对等关系的认知再识解被引量:1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24年第2期88-97,共10页时坤坤 刘华文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大项目申报培育基金”(编号:WH102214005/106)资助成果。
原文和译文的关系常被看成是对等关系,而这种对等实际上是一种相对对等。认知语言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从对等度、还原度和变通度三个维度来综合考察这种相对对等关系。本文详细分析了把事件、框架、认知域等看成翻译单位,继而从变通度来...
关键词:翻译 对等 事件 再识解 变式 
以“易”解译:译解之中 “道器” 的诗学释义被引量:1
《中国翻译》2023年第1期24-32,188,共10页张宏雨 刘华文 
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语用学视角下外宣翻译的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6BYY029)。
以“易道”说译道,即“易理翻译论”,为翻译研究对民族经典的一种回望。翻译的“诚”、可译性、风格转译等,皆可从《周易》“道器”思想里找到翻译心法的本土原型起点。翻译的“诚”不只止于文本的外在形态,更在于内质思想心性的回返,...
关键词:《周易》 诗学 易道 翻译 
理学核心概念“理”的现当代英译述评被引量:1
《中国翻译》2022年第4期120-128,192,共10页张帆 刘华文 
江苏省“双创博士”人才项目(JSSCBS20210902)。
本文考察了现当代英语世界对理学核心概念“理”的英译。不同于以往的传教士翻译,现代时期的译者开始将理学作为严肃的哲学看待,但对“理”的英译方式基本上仍然是在目标语中努力寻找合适的对等词;而当代译者较之现代译者有着更强的哲...
关键词: 理学 英译 现当代 
汉诗英译的审美感应与主体性介入的对应性研究被引量:3
《外语研究》2022年第3期69-74,112,共7页贾玉嘉 刘华文 
诗歌翻译过程是一个审美感应过程,对于这一过程的理论观照可以借助阐释学、接受美学以及感应美学进行。本文以唐朝诗人王维的诗歌《鹿柴》英译为例,对中国山水诗英译中的审美感应方式、主体性介入方式及其产生原因和审美效果进行了考察...
关键词:诗歌翻译 王维诗歌《鹿柴》 审美感应 译者主体性介入 
后格义时代的译释现象研究被引量:2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11-18,共8页刘华文 
全球化时代迎来了后格义特征的中国典籍译释行为。通过考察这一时期以安乐哲为代表的译释活动,发现了其中译释所具有的特征,即双向性、译释和经释的交织、“物性”和“事件性”的发问方式、从概念格义到观念格义的过渡,同时也识别出了...
关键词:中国典籍译释 后格义时代 译释特征 译释文体 
“东学西传”视阈下中国典籍的海外传播--基于理雅各跨文化译介的理论品格被引量:7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133-139,156,共8页张宏雨 刘华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语用学视角下外宣翻译的‘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研究”(16BYY029)阶段性成果。
“东学西传”掀开了中国典籍进入西方世界的重要一页,理雅各为其先导者。他在文化传播上将“以意逆志”作为其恪守的重要译介总纲,强调在传播中要用当今学者之意“逆”典籍圣贤之“志”,诚心迎见原作的异质性;他还以治学思维伦理来运作...
关键词:文化传播 中国典籍 理雅各 理论品格 
翻译诠释的对象性问题被引量:1
《外语研究》2021年第6期5-11,112,共8页刘华文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跨语实践中的形象建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诠释对象的析取是翻译诠释的重要过程。在原文中读出即析取译释对象以及在译文中读入即修辞性地表达译释对象可以参照经学诠释加以观照。研究发现译释对象具有层次性、过程性和结果性内涵特征,译释对象的这些特征具体地渗透在译释对象...
关键词:翻译诠释 诠释对象 “诚” 语际修辞 诠释事件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