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四册

作品数:27被引量:5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相关作者:马庆然鲁华峰陈英王桂霞张福旺更多>>
相关机构:范县一中安徽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更多>>
相关期刊:《语文教学之友》《语文学习》《阅读》《咬文嚼字》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专心钻研精预设 推波助澜促生成——以《木兰从军》教学为例
《阅读》2018年第16期38-40,共3页王芳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木兰从军》一课讲述了国家大敌当前,花木兰说服家人、替父从军的故事。从军打仗就意味着艰苦与牺牲,好多人躲都来不及,可木兰偏要去说服家人让她从军。“说服家人”的过程是木兰可贵品质的外化、形象化、...
关键词:《木兰从军》 教学 《语文》第四册 预设 钻研 专心 形象化 “眼” 
从《闺塾》中的陈最良谈起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2016年第11期135-136,共2页吴东生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中国古代戏曲”单元节选了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牡丹亭》中的《闺塾》。读这个剧本中的私塾教师陈最良,我们可以从中生发出许多的感触。虽然时代完全不同,教授的学业也有很大区别,但是作为“教师”这个职业...
关键词:《闺塾》 陈最良 《语文》第四册 中国古代戏曲 “教师” 《牡丹亭》 汤显祖 剧作家 
薛涛的年代与身份
《咬文嚼字》2011年第1期54-55,共2页梅晓华 
高中《语文》第四册(人教社2002年必修版)收录的《闺塾》一文,对“薛涛笺”的注释为:“薛涛,唐末四川名妓,善诗文,工小惜,自制红色的彩笺。”笔者认为此注有误。
关键词:薛涛 《语文》第四册 《闺塾》 人教社 高中 注释 
也说“丹凤三角眼”——兼对《林黛玉进贾府》注释的商榷被引量:1
《语文教学之友》2010年第3期35-36,共2页张玉明 
高中《语文》第四册(人教社2006年6月第2版)43页有如下注释:丹风三角眼:眼角向上微翘,俗称丹凤眼。柳叶吊稍眉:形容眉梢斜飞入鬓的样子。 这里将“丹凤三角眼”解释为“眼角向上微翘”,也就是俗语中的丹凤眼。这样的解释是不能...
关键词:《林黛玉进贾府》 三角 注释 《语文》第四册 人教社 高中 用意 写作 
“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句型质疑
《语文教学之友》2010年第1期35-36,共2页赵晓辉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李朝威的《柳毅传》第一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遂往告别。”其中“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这句话,在文言句型的确定上,不同教参和译本有不同的看法。
关键词:句型 《语文》第四册 质疑 《柳毅传》 人教版 自然段 高中 文言 
给教参挑刺——《读〈伊索寓言〉》中有关蝙蝠故事的原文与寓意辨析
《语文教学之友》2009年第5期38-39,共2页朱益嫣 
苏教版职高《语文》第四册开篇选了钱钟书先生的《读〈伊索寓言〉》。可以说此文“借《伊索寓言》里的九个寓言故事连类引申,洞烛世相”,的确“化陈腐而为神奇,开生面而破余地”。然而在分析课文第四小节时,我发现教参说法值得商榷。
关键词:《读〈伊索寓言〉》 寓言故事 教参 《语文》第四册 寓意 原文 蝙蝠 《伊索寓言》 
创设情境 拓展文本 发展语言——《宋小明的裤子开绽了》教学案例
《教学创新》2009年第3期28-30,共3页刘怡 
【背景说明】“宋小明的裤子开绽了,何冬冬把针和线借给他缝裤子”,是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看图学句中的一个内容。这句话较以前学过的“把”字句要稍复杂些,可以细分为两个情景:一是宋小明的裤子开绽了,二是...
关键词:创设情境 教学案例 《语文》第四册 文本  语言 “把”字句 实验教材 
“卓异”应如何解释
《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1期73-73,共1页马庆然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促织》一文中有“宰以卓异闻”一句.教参翻译为“县官以才能卓越而闻名”.课本注释对“卓异”一词解释为“(才能)优异。这是考核官吏政绩的评语”。笔者认为均欠妥。
关键词:《语文》第四册 课本注释 《促织》 人教版 才能 教参 高中 
小议《茶馆》人名寓意被引量:1
《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3期40-40,共1页陈英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试验修订本·必修)节选了老舍先生的《茶馆》第二幕。剧中茶馆和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刘麻子、唐铁嘴等人物的命名.无不蕴含着深刻寓意.教学中适当启发学生思考这一问题。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原著...
关键词:《茶馆》 人名寓意 《语文》第四册 试验修订本 艺术魅力 第二幕 人教版 高中 
“如今有谁堪摘”的“谁”
《咬文嚼字》2007年第12期29-30,共2页史复明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选有李清照的代表作《声声慢》。词中有这样几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对于其中的“谁”字,教材并没有作注。显然,教材是按照该字的最常见用法来理解了,即指代人的疑问代词,相当于“...
关键词:“谁” 《语文》第四册 《声声慢》 疑问代词 代表作 李清照 人教版 教材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