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

作品数:146被引量:5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相关作者:陆华山周益民陆萍张学伟戴茜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市琅琊路小学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县实验小学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溧阳市清安小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生物学教学视角下的《螳螂捕蝉》解读
《中学生物教学》2023年第10期38-41,共4页高艳 唐先华 
依托自然博物馆内丰富的实物资源,深入挖掘寓言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的生物学概念和知识,并从生物学教学的视角进行科学解析,提升学生借助传统文化及生活场景深入透彻地理解生物学知识的能力,进而达到提升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自然博物馆 生物学视角 螳螂捕蝉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年第41期0174-0174,共1页张莉莉 
这是一则极富理趣的历史寓言故事,出自西汉刘向的《说苑·正谏》。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课...
关键词:《螳螂捕蝉》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依托学情,重构课程——以《螳螂捕蝉》为例
《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19年第10期79-79,共1页戴茜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包括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本对话、师生对话以及师生与文本作者和教材编者的对话。其中生本对话、师本对话是最基本的两种...
关键词:生本对话 师生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 生生对话 教师备课 阅读对话 学情 文本作者 
关注文体特征,解密寓言教学——观张学伟老师课例《螳螂捕蝉》有感
《小学教学(语文版)》2019年第9期19-20,共2页林艳萍 郭青松 
王荣生教授指出:"依据文本体式,是文本解读的基本通则。好的阅读教学,往往基于合适的文本解读,即依据体式的文本解读。不那么好的阅读教学,其原因往往是不顾文本体式,采用了莫名其妙的解读方式、阅读方法。"寓言是小学教材中一种常见的...
关键词:小学教材 一线教师 寓言故事 文本解读 寓言教学 语文素养 课例 文本体式 
三步走,让群文阅读助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以苏教版六(上)《螳螂捕蝉》的教学为例被引量:1
《小学教学参考》2019年第19期71-72,共2页孔歆轶 
单篇阅读、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是根据教学材料的数量维度划分的三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型。教师可以将这三种课型整合,进行“单篇教学1+X”的探索尝试,从而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
关键词:群文阅读 阅读素养 目标整合 高效推进 精选内容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与分析
《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19年第5期80-80,81,共2页李亚楠 
在语文教学中,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激发学生学会质疑,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词句、体会情感,在读中积累语言并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品读关键词句,感受寓言寓言的准确、精炼、生动,在理解寓意的基...
关键词: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文本特点 语文素养 
和自己同课异构——《螳螂捕蝉》两次教学比较与反思
《小学教学参考》2019年第10期57-58,共2页毛菊红 
同课异构是教学型教研的一种模式,是不同的教师基于同一课题呈现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结构的一个过程。教师两次进行《螳螂捕蝉》教学,和自己同课异构,找准目标,在古今对照中玩味表达之妙;巧借导图,在"故事套"中还原主体思维;基于语用,...
关键词:同课异构 教学比较 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教学案例赏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9年第3期47-48,共2页陆其忠 卢静 
无锡市“十二五”规划课题“以学习共同体为旨归的学科教研组建设研究”成果,课题编号:B/D/2013/007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一、在年度汉字的引导下悄然无声地步入课堂师:(PPT出示日本高僧写的'绊'字)2011年,日本海啸引起空前灾难,'绊'字当选日本年度汉字,这个字写得缠缠绵绵、藕断丝连,你能感受到什么?生:我感受到灾难中的日本人民彼...
关键词:寓言故事 自然段 
猎手的“秘诀”
《阅读》2019年第22期36-38,共3页董淑亮 
课文背景《螳螂捕蝉》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小故事,借“蝉、螳螂、黄雀”这三者的食物链,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自己身后正隐伏着隐患。那么,大自然中的螳螂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呢?为什么称它是“身怀绝技的猎手”,它有什...
关键词:《螳螂捕蝉》 食物链 大自然 寓意 课文 
《螳螂捕蝉》要教给学生什么
《小学教学参考》2019年第4期76-77,共2页刘建萍 
语文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原因在于教学的内容并没有真正选择与优化。教了一大堆,真正要教的并没有教。《螳螂捕蝉》究竟要教给学生的是什么?是少年的言语智慧。那作者又是通过哪些细节刻画出少年智慧呢?对此提出教学策略:首先前后比较,...
关键词:关键问题 深入文本 寻找细节 读读演演 走进内心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