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学家

作品数:196被引量:19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相关作者:张国玺周贻谋李成年康涛樊树英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学院中山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长寿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竟日食粥益健康——读曹庭栋《慈山粥谱》
《长寿》2018年第12期48-48,共1页韩德承 
清代著名养生学家曹慈山(字庭栋),幼年身体虚弱,曾患“童子痨”(肺结核),以后他博览群书,学得了不少养生方法,并努力去做,身体日渐康复,寿至90余岁。他75岁时,撰写了《老老恒言》(又名《养生随笔》)一书,专从日常的衣、食、住、行来谈...
关键词:粥谱 食粥 曹庭栋 健康 《老老恒言》 养生学家 身体虚弱 养生方法 
摩胸擦背促健康
《长寿》2018年第7期41-41,共1页王延群 
古人说“摩胸擦背,寿命百岁”。在现代社会中,用摩胸擦背功法夺得高寿的大有人在。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在1999年过百岁生日时介绍说,他用的按摩功名曰“内八段锦”,即从头部、胸腹背一直到脚部全身进行按摩,每个部位按摩次数都在百次以上...
关键词:胸腹 擦背 健康 日本东京大学 组织细胞 身体免疫力 学术报告 养生学家 
过午不食背离养生科学——应正确认识一个被曲解多年的僧侣修行法
《长寿》2017年第10期12-12,共1页卓然 
“过午不食”是中国古人著名的养生信条,意思是每天的午后至次日凌晨不再进食。近日各地均发生有人因恪守过午不食而罹患胃肠疾病的报道。那么,过午不食究竟是节制饮食的良方,还是自毁健康的蛮干之举呢?近日有养生学家对此进行了澄清...
关键词:养生科学 僧侣 胃肠疾病 节制饮食 养生学家 
叶天士养生:预防最为重要
《长寿》2017年第8期49-49,共1页荆墨 
叶天士(1666-1745年)是清代杰出的医学家。他少承家学,师门深广,医学造诣极深。擅治外感热证.是中医温病学派的创始人。叶天士从14岁开始学医,并各家之长而融会贯通.是我国著名的老年养生学家,其养生之道值得世人学习借鉴。
关键词:养生学家 叶天士 预防 温病学派 外感热证 养生之道 医学家 创始人 
药王孙思邈的长寿秘诀
《长寿》2017年第6期48-49,共2页沈尔安 
孙思邈(公元581—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州区)人,是我国唐初杰出的医药学家和养生学家。他博涉百家,勤于实践,
关键词:孙思邈 长寿秘诀 药王 养生学家 医药学家 
在养生园圃中勤奋耕耘——访我国著名养生学家周贻谋教授
《长寿》2015年第3期58-59,共2页陈晓明 
杂志的支柱是内容,'内容为王'是办好刊物的永恒理念。内容的优劣自然取决于编辑和作者的水平,而其中作者稿件的质量又是这一切的基础。在我们《长寿》杂志的作者队伍中,有一位老教授,从1987年开始就给《长寿》写文章。
关键词:养生学 贻谋 作者队伍 古代养生 养生保健 中医医史文献 养生方法 老老恒言 寿世青编 养生思想 
想不烦恼就要笑口常开
《长寿》2014年第9期22-22,共1页王延群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尤其老年人受生理退化的影响,记忆力减退,性格也容易冲动、多疑。所以老年人养生首先就是常常笑、莫烦恼。清代养生学家石成金就颇悟出了这方面的真谛,他的《莫恼歌》和《长笑歌》对现今之人仍有其现实意...
关键词:烦恼 《莫恼歌》 养生学家 记忆力减退 老年人 石成金 
十二时辰养生法
《长寿》2010年第1期15-15,共1页建冬 
养生学家根据古代百岁寿星的养生经验,制定了一日十二时辰养生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卯时(凌晨5~7点):晨光初放即起床,叩齿300次,转动两肩,活动筋骨。将两手搓热,擦鼻两旁,熨摩两目六七遍,揉搓两耳五六遍,再以两手抱后...
关键词:十二时辰养生法 “鸣天鼓” 养生经验 养生学家 参考价值 太极拳 后脑 
从容者寿
《长寿》2009年第7期56-56,共1页
明代养生学家吕坤在《呻吟语》中告诫人们“天地万物之理,皆始于从容,而卒于急促”,提出了从容养生的观念。从医学上探根求源.从容之人能相对保持心态平衡.较好地协调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的关系,使人体的精神系统、内分泌系统常处...
关键词:养生学家 内分泌系统 心态平衡 精神系统 心脑血管 环境 
日本养生学家推出的新运动方法
《长寿》2008年第2期41-41,共1页朱广美 
日本养生学家最近推出四项运动:金鱼运动、毛细血管运动、合蹠合掌法以及背腹运动等。这些运动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可纠正老年人脊椎的歪斜、弯曲,从而使人体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二是促进血液回流,改善微循环通路,抗血液黏稠,...
关键词:运动方法 养生学家 日本 改善微循环 金鱼运动 血管运动 血液回流 健康状况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