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华

作品数:17被引量:16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营口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代文学魏晋士人《西游记》孙悟空形象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社会学更多>>
发文期刊:《辽宁教育》《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理论界》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研究被引量:5
《辽宁高职学报》2023年第7期20-23,共4页王娜 李彦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对国家和个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
关键词:大学语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策略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略研究被引量:1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55-57,共3页李彦华 王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需要引起任课教师的高度重视。发掘古代文学课程中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正确认知优秀传统文化在古代文学中的体现,并据此提...
关键词:传统文化 古代文学 价值 
试谈线上教学育人成效的提升途径
《辽宁教育》2020年第24期45-46,共2页李彦华 刁新峙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形态和教学方式,线上教学成为主要教学形式,进一步推动了教育变革。线上教学中教师如何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真正做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教书育人不断线",如何打造"立德树人、课程育人"的高地...
关键词:线上教学 主要教学形式 教书育人 提升途径 立德树人 教育变革 课程育人 教学方式 
对学校仪式教育的解读被引量:2
《辽宁教育》2017年第6X期7-9,共3页李彦华 刁新峙 
综观当前文化,'国学热'越来越被社会所广泛关注,正在成为当代教育和文化的新热点。北大、复旦等中国具有影响力的名校相继开设了国学课程,彰显了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唤醒了民族自尊与文化自信。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
关键词:开学典礼 学校仪式 毕业典礼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的借鉴意义
《辽宁教育》2017年第5X期87-89,共3页刁新峙 李彦华 
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首要手段,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异彩纷呈,博大精深。众多教育先贤们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丰富的教学方法及经验,其中一些思想精髓延绵数千年,对当今教育教学仍具有重要启示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古代教育 理论 借鉴意义 
魏晋士人的隐逸情结及成因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63-66,共4页李彦华 
魏晋时期,由于时代背景及社会环境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导致隐逸之风盛行。魏晋士人的隐逸情结与当时时局有较大的关系,其隐逸之风受到社会玄学思潮的影响,但也不排除与个人的性格有关。魏晋士人主要有三种隐逸方式,山林之隐、朝隐以及...
关键词:魏晋士人 隐逸情结 成因 
论唐代诗歌的象征意蕴
《理论界》2013年第12期156-158,共3页李彦华 
中国传统诗歌多有比兴寄托,诗人利用比兴手法创造艺术形象,同时又把某种更深远精神的性质、意义、情感深藏在形象之中。诗人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或事物特征,去暗示某些深邃、隐晦或抽象、玄虚的思想、观念及情感。唐代是中国...
关键词:唐诗 象征 意蕴 意象 
从《桃花庵歌》中看唐伯虎被引量:1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3年第4期45-46,共2页李彦华 
唐伯虎,这位闻名遐迩、流芳百世的风流才子,在《桃花庵歌》,他虽然自诩为"桃花庵里桃花仙",表现出一副安贫乐道的豁达情怀和一种诗酒逍遥的洒脱心境,但他最终还是逃不过对于时间流逝的感叹。并用时间来衡量人一切功名成就的丈尺,最后的...
关键词:《桃花庵歌》 唐伯虎 
从赏析的角度教学诗歌
《辽宁教育》2013年第8期87-87,共1页李彦华 
诗歌有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其精粹的语言、多样的表现手法、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思想感情,都是教学诗歌的审美之源。作为语文教师,要通过引领学生读诗、品诗,把美的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里,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一、赏析标题,把握诗歌的...
关键词:诗歌 教学 赏析 审美因素 表现手法 思想感情 语文教师 审美情趣 
菩提树下释老聃——解读《老子》与《心经》的相通之处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15-16,共2页李彦华 
两部来自不同国度的经典文献,对于人生中诸多问题的思考与回答,有许多相似和契合。同是简短的篇幅,同样承载着解脱的智慧,揭示着宇宙的真相。本文分别从虚静与空,谦退与无私等三个方面来解析《老子》与《心经》思想内容上的相通之处。
关键词:虚静与空 谦退与无私 朴与无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