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新君

作品数:15被引量:6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江苏教育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语文教学语感教育过程现代语文终身受益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发文期刊:《语文教学之友》《文学教育》《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诵读的魅力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2014年第4期35-37,共3页逯新君 
诵读,不单单是中国古代语文教育过程中的一种行之有教的教学方法,更应是现代语文教育过程中的一种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声音响亮、充满情感,沉浸其中、熟读成诵,抑扬顿挫、智达其意,本是诵读中的应有之义。大凡好的言语作品,必讲...
关键词:诵读 教育过程 现代语文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终身受益 人文情怀 熟读 
从《李娃传》试析唐传奇的艺术审美特征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4年第4期117-118,共2页逯新君 
《李娃传》故事情节曲折婉转,跌宕起伏,井然有序,生动完整。它是唐传奇以情节取胜的最好印记之一。作品注重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形成特定的场面、环境、氛围,语境感...
关键词:《李娃传》 审美特征 唐传奇 矛盾冲突 语境感 
诵读的魅力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4年第3期24-25,共2页逯新君 
诵读,不单单是中国古代语文教育过程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更是现代语文教育过程中的一种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声音响亮、充满情感,沉浸其中、熟读成诵,抑扬顿挫、智达其意,本是诵读的应有之义。大凡好的言语作品,必讲求声...
关键词:诵读 教育过程 现代语文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终身受益 人文情怀 熟读 
虽历千秋尽得风流——《谏逐客书》与《朋党论》比较阅读被引量:1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4年第2期160-161,共2页逯新君 
李斯的《谏逐客书》和欧阳修的《朋党论》都是典型的政论文。两篇文章虽历时千载,但依然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本文将从外在的语言、形式、手法到内在的逻辑、思想、结构等方面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以便让大家对文章的精妙之处有更深切...
关键词:《谏逐客书》 《朋党论》 逻辑思辨 对比论证 比较阅读 
试论学生个性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引导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4年第2期125-126,共2页逯新君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就是一种阅读者对文本再创造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不同的阅读个体,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和分析,限制了学生对文本的再创造思维活动,...
关键词:尊重学生 个性阅读 引导学生 语文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 个性化行为 语文新课标 阅读实践 
试论新课改下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14年第1期153-153,155,共2页逯新君 
探究性学习能力是指自觉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联系生活实际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并对探究结果进行解释的能力。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潜能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共同参与的...
关键词:探究性 学习能力 培养 
纯洁语言文字 杜绝谬种流传
《文学教育》2014年第2期115-115,共1页逯新君 
本文通过列举当今报刊上出现的诸多语言文字的硬伤,来反思当今社会语言文字的使用不当现象。认为有必要纯洁语言文字,杜绝谬种流传。
关键词:硬伤 例举 引以为戒 
《大学语文》教材辨正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4年第1期152-152,共1页逯新君 
作为江苏省五年制师范生“专转本”考试科目“大学语文”的指定教材和高等学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的《大学语文》(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错误颇多,指正如下。
关键词:《大学语文》 专业教材 南京大学出版社 辨正 “大学语文” 小学教育 高等学校 考试科目 
试论语文创新思维能力培育的实施策略被引量:1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3年第12期26-28,共3页逯新君 
随着知识增长速度的加快,社会竞争化程度和个人社会生活复杂化程度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要“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在“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大纲 能力培育 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 能力的培养 社会生活 创新精神 
试论“处”的时间和空间两重意蕴的生成及其美学意义
《语文教学之友》2011年第5期47-48,共2页逯新君 
“处”一般指处所,即“……地方”。这在先秦两汉,尤其是现代,其用法基本一样。
关键词:“处” 美学意义 空间 时间 先秦两汉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