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伟

作品数:35被引量:40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南阳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汉画汉代乐舞俗乐百戏更多>>
发文领域:艺术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发文期刊:《人民音乐》《南都学坛》《美与时代(美学)(下)》《科技创新导报》更多>>
所获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厅立项课题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汉画中的建鼓舞综论被引量:1
《中国音乐》2022年第3期66-74,共9页季伟 
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汉画乐舞与汉代音乐史研究”(项目编号:17BD066);南阳师范学院汉文化学科群建设项目的阶段成果。
建鼓舞是汉画中刻画较多的舞蹈形式。其广泛分布于河南、山东、四川、江苏等地,建鼓舞形制有大小之分,舞者有男女之别,有独舞、对舞、三人舞、群舞、戏舞等诸多表现形式,建鼓舞数个区域的画像,出土数量、内容画面、材质等有所不同。这...
关键词:汉画 建鼓舞 区域 表现 乐舞 综合 融通 
论两汉琴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21年第6期1-8,共8页季伟 李培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画乐舞与汉代音乐史研究”,项目编号:17BD066;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汉代古琴的图像学研究”,项目编号:13YJA760020。
两汉琴乐繁荣发展,呈现出开放的特点,其走入民间,既与民歌、舞蹈、百戏结缘,是琴歌、相和歌、舞蹈、百戏等艺术形式的和乐伴奏乐器;也挺进朝堂,成为统治阶层抒情的器具;同时,古琴也走进信仰当中,成为士人和统治阶层的修身之器。汉代古...
关键词:汉代 古琴 开放 包容 雅俗 礼俗 
礼崩乐坏否 礼复乐兴乎——以一组汉代铜钟画像为例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60-69,共10页季伟 季千晖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画乐舞与汉代音乐史研究”,项目编号:17BD06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汉代古琴的图像学研究”,项目编号:13YJA760020。
从乐、图、文三方面,对汉代画像上刻画的铜钟用乐图像进行深入剖析后发现,这种对铜钟松散的使用,不是先秦礼崩乐坏的延续,而是汉初无为而治形成的较为松散的用乐制度所造成的。这种使用,恰恰又成为汉武帝重新制礼作乐的创新基础。其创...
关键词:汉画 铜钟 礼崩 乐兴 礼制 创新 
汉代琴乐繁荣的社会文化因素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44-52,共9页季伟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画乐舞与汉代音乐史研究”(编号:17BD066);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汉代古琴的图像学研究”(编号:13YJA760020)的阶段性成果。
汉代琴乐繁荣与尚乐风气、乐舞转型、儒家统一思想,及琴本身所具备的社会功用等社会文化因素紧密关联。在汉代崇尚的礼乐和娱乐两种观念,也集中体现在琴乐实践及琴论上,其中,儒家的礼乐观为外在形式,而以俗以悲为美的道家娱乐为实践主体...
关键词:雅乐 俗乐 礼乐 观念 娱乐 琴乐 悲音 乐教 
继承创新的两汉琴文化被引量:2
《中国音乐》2018年第5期77-85,共9页季伟 
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画乐舞与汉代音乐史研究"(批准号:17BD066);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课题<汉代古琴的图像学研究>(项目编号:13YJA760020)的阶段性成果
两汉琴乐发展繁荣,呈现出继承和创新的特点。其继承了先秦以来娱人抒情的乐器功能,交通天地的娱神功能,还具有教育修身功能,以及包含治国理念等功用。两汉琴乐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不泥古融变化等观念创新,求奇求快求情味尚悲音的技法创...
关键词: 继承 娱人 娱神 修身 创新 技法 理论 
论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的音乐观——以上古先秦两汉音乐为例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48-52,共5页季伟 
"儒家以艺术道德为教育工具,道家以自然理想化为艺术题材",是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的两句话。笔者以上古先秦两汉的主要音乐为切入点,以丰富的史料为据,从中剖析、论证、揭示了《简史》所描绘的这些观点。认为这两句话及儒道互补礼...
关键词: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 礼乐 儒道 自然 音乐 教育 观念 
论高师声乐教学与地方民歌传承保护的结合发展被引量:3
《歌唱艺术》2017年第9期39-43,共5页季伟 
高师声乐教学来自当代教育理念,融合了一整套来自西方的、系统的、科学的发声教学体系,居于学术理论的范畴;属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固有的一种音乐形式,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是大众文化的代表。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高速发展,二...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 结合发展 传承保护 地方民歌 传统农业社会 声乐教学改革 教育理念 教学体系 
汉画鼗鼓舞形态变迁考被引量:3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37-41,共5页季伟 
教育部课题<汉代古琴的图像学研究>(项目编号:13YJA760020);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中原汉代百戏(杂技)的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142400411202);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南阳汉代画像石与汉代乐舞表演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62400410417)成果之一
汉画中的鼗鼓舞表演形态多样,本文以图像结合文献的考据方式探讨、论述鼗鼓舞的形态演变,认为鼗鼓的导乐、节乐、终乐的功能,形成了以鼗鼓等节乐的表演形态;汉画鼗鼓舞中手戏杂技与舞蹈的融合,以乐器为道具的舞蹈形态及持鼗而舞的有声...
关键词:汉画 鼗鼓舞 形态 巫乐 
汉画像艺术中琴的表现形式被引量:2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64-76,共13页季伟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汉代古琴的图像学研究"(编号:13YJA760020);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中原汉代百戏(杂技)的研究与应用"(编号:142400411202);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南阳汉代画像石与汉代乐舞表演体系构建研究"(编号:162400410417);南阳师范学院课题"汉画中的古琴研究"(编号:STP2015004)阶段成果之一
在汉画中,琴的表现丰富多样。修身自娱的独奏以陶俑形象居多,且多集中于四川。琴歌有独自抒情的弦歌和搏拊琴瑟以咏及为他人伴奏。琴是汉代高水准艺术歌曲相和歌及歌舞大曲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自娱性舞蹈画像中琴是宾主自起舞、以...
关键词: 汉画 音乐 琴歌 相和歌 舞蹈 百戏 器乐 
汉代歌唱的情感特征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第6期14-17,共4页季伟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汉代歌唱发展繁荣在情感方面的动因,在此基础上率性而歌、载歌载舞、慷慨悲歌、激荡淋漓则是汉代歌唱情感特征的进一步迸发,其特征是崇尚悲音、至情至性。
关键词:汉代 歌唱 情感 率性 悲音 情性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