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冬

作品数:19被引量:29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孽海花》译者《四世同堂》老舍翻译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发文期刊:《中国比较文学》《法国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文学研究》更多>>
所获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关于“讲故事”的故事:论契诃夫的《大学生》
《俄罗斯文艺》2024年第1期70-82,共13页马晓冬 
本文聚焦于契诃夫小说《大学生》对“讲故事”这一核心情境的书写和组织,讨论主人公在叙述中如何融入自身及当下的环境与经验并面向现实中的人,唤醒现在与过去的联结并确认人与人之间的联结,由此理解契诃夫借用福音故事来讲述“人”的...
关键词:《大学生》 契诃夫 讲故事 文学隐喻 
《包法利夫人》中的信:情节与隐喻
《外国文学》2021年第6期14-26,共13页马晓冬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批评意识与对话伦理:李健吾对域外文学的引介与转换研究”(18YJA752010)。
本文主要分析了福楼拜小说《包法利夫人》中关于三封信件的叙述,讨论这些叙述如何呈现人物的性格命运并贯穿起小说的核心情节,以此为基础理解小说叙述所包含的对人类语言文学的隐喻及反思。如果说小说中爱玛的信显示出用语言模仿他人和...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 福楼拜  语言 文学 
李健吾的翻译观及其伦理内涵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20年第1期111-120,共10页马晓冬 
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批评意识与对话伦理:李健吾对域外文学的引介与转换研究”(18YJA752010)的阶段性成果。
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翻译家,李健吾在翻译生涯的不同时期写下了诸多谈论翻译问题的文字。这些文字蕴含了他的翻译观念及其伦理内涵,但迄今尚未经过学界的系统考察和讨论。李健吾的翻译论说集中于译者对原作的责任——“存真”与“传神”...
关键词:李健吾 译者的良心 存真 传神 翻译伦理 
《法兰西文学史》与曾朴的文学理想
《文学研究》2019年第1期69-78,共10页马晓冬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近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曾朴(1872—1935),亦是20世纪法国文学翻译与研究的先驱。随着《曾朴全集》的出版,曾朴写作的《法兰西文学史》(未完成稿)首次被整理问世。本文首先介绍和考证法兰西文学史现存稿的文本内容与写作计划,然后在...
关键词:曾朴 法国文学史 诗法 文学比较 
外来启迪与本土创造:傅雷的翻译思想研究被引量:8
《中国翻译》2019年第2期86-95,共10页马晓冬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北京外国语大学院系自主项目(2015ZW06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8YJA752010)资助成果.
本文以傅雷曾阅读过泰特勒《论翻译的原则》一书并大致认同其原则的事实联系为基础,探讨傅雷与泰特勒翻译标准的共鸣与差异,并尝试丰富对傅雷“神似”论来源的认识,进而阐发傅雷翻译思想中的创造性因素。文章首先讨论二者翻译观念中要...
关键词:傅雷 泰特勒 翻译标准 《论翻译的原则》 神似 
认同与距离——大革命戏剧《爱与死的搏斗》在中国
《跨文化对话》2018年第1期173-189,共17页马晓冬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项目“抗战时期李健吾的改编剧研究”之成果(2013JJ005).
192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创作了其大革命系列剧之一《爱与死的搏斗》(Le Jeu如l'amour et de la mort),该剧很快被译介到中国并被搬上了舞台.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上海孤岛时期,由李健吾翻译、由上海剧艺社演出的该剧,引起了进步文人广...
关键词:《爱与死的搏斗》 罗曼·罗兰 李健吾 革命戏剧 孤岛戏剧 
商业化面孔下的政治呼唤——从《托斯卡》到《金小玉》被引量:4
《中国比较文学》2016年第3期51-63,39,共14页马晓冬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项目"抗战时期李健吾的改编剧研究"(2013JJ005)之成果
本文通过具体分析李健吾在上海沦陷时期的改编剧《金小玉》,探讨作者在沦陷区特殊环境下对原作进行的某些去政治化处理、该剧的商业化追求以及剧作内在的政治寓意,并由此考察沦陷区话剧政治和商业之间复杂的铰接关系:看似是去政治化的...
关键词:李健吾 沦陷区戏剧 《托斯卡》 《金小玉》 
彼得的否认与约伯的质疑——“彼得三次不认主”之解读被引量:2
《外国文学》2013年第4期127-133,共7页马晓冬 
本文通过对福音书中"彼得三次不认主"故事的叙述分析,以及对福音书其他相关记述的解读,探讨这个故事中所呈现出的多重含义。首先论证彼得在福音书中作为信仰象征的意义,联系旧约中的名篇《约伯记》来讨论圣经中呈现出的对神的呼唤与怀...
关键词:福音书 彼得的否认 耶稣《约伯记》 
“略存欧西文学之精神”的尝试——曾朴的首部译作《影之花》被引量:1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3年第1期107-112,共6页马晓冬 
曾朴不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小说家,还是一位重要的翻译家。通过对其首部译作《影之花》(1905)的考察后,可以理解他的翻译策略与文学理想。论文第一部分根据史料考证出署名为"润词者"的曾朴即是《影之花》译者,并分析了这一署名方式...
关键词:曾朴 《影之花》 翻译策略 异化 
译本的选择与阐释:译者对本土文学的参与——以《肉与死》为中心
《中国比较文学》2011年第2期36-45,共10页马晓冬 
本文以小说家曾朴及其子曾虚白合作的一部翻译作品《肉与死》(原作为法国作家皮埃尔·路易的小说Aphrodite)为中心,讨论译者如何通过译本选择与阐释参与本土文学建设。除以该作品矫正文坛性文学泛滥的翻译动机外,曾朴在序言中还竭...
关键词:曾朴 译者 《肉与死》 文化参与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