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秀静

作品数:10被引量:1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江苏省姜堰中学更多>>
发文主题:高中物理常态化教学实践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内容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交通运输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数理化学习(高中版)》《中学物理》《数理化学习(教研版)》《新课程》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探究·构建·发展”的开放式教学尝试——《曲线运动》教学案例
《新课程》2017年第30期75-75,共1页卞秀静 
通过实验探究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和它的受力特点,自主构建曲线运动的相关知识体系。再通过设计自行车的挡泥板,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关键词:探究 构建 发展 开放式教学 
江苏教科版教材使用中的一点思考——以教科版物理《必修一》课本为例
《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2016年第10X期75-75,共1页卞秀静 
江苏教科版教材在使用中有它的亮点,也有它的困惑,教者在五六年的教学中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供同仁探讨.
关键词:教科版教材 亮点 困惑 
理科教学如何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被引量:1
《理科考试研究(高中版)》2015年第10期41-42,共2页卞秀静 
“开放实验室”促进理科教学变革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理科学习进行多元、动态地评价,以激励和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旨在激发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探究的兴趣,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搭建学生差异发展的平台,挖掘其内在创造潜能.理科教学...
关键词:理科教学 教学变革 呈现方式 教学内容 学生发展 理科学习 理性思维能力 实验教学方式 
高中物理学习不可忽视演示实验
《数理化学习(高中版)》2014年第6期22-23,共2页卞秀静 
江苏省教育科学2011年度立项课题“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研究”编号C-c/2011/02/114阶段性成果之一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演示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是教师或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仪器、模型或计算机模拟展示某些物理现象,让学生从中分析、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或验证物理结论的教学过程.
关键词:物理演示实验教学 物理学习 高中 物理实验教学 计算机模拟 实验科学 物理现象 教学过程 
电容器在交直流电路中的问题分析
《中学物理》2013年第3期87-88,共2页卞秀静 
电容器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的重要电学元件,因此,含有电容器的交直流电路,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高频考点,但由于学生对电容器的本质特点认识不足,理解不透,导致高考中这部分得分率不高.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从电容器的本质出发,...
关键词:平行板电容器 直流电路 课堂教学实践 引导学生 本质特点 归类分析 交流电路 教学效果 
mgcosθ-F_N=mv^2/R揭开一类错解的神秘面纱
《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12年第7期17-18,共2页卞秀静 
一、问题的提出 圆周运动中经常会碰到这样一类问题:汽车以某一速度过拱桥时为了不飞离圆弧桥面,汽车的运动速率应该满足什么条件.
关键词:面纱 错解 圆周运动 汽车 速度 
引导学生把学习当成享受
《新课程(综合版)》2012年第2期106-106,共1页卞秀静 
学习,对于众多学生来讲,是一个字"苦"。首先,他们必须要适应学校朝五晚九的学习生活,必须要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其次,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很苦的事,在学习和接受新知识时,面对不懂的知识,看到一筹莫展的难题,体会到的是苦;而一...
关键词:学习生活 引导学生 享受 规章制度 学校 知识 考试 试卷 
高中物理图像起点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匀速直线运动“x-t”、“v-t”图像的教学
《考试周刊》2011年第22期177-178,共2页卞秀静 王益明 
在物理学中,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不只可以用公式表示,也可以用图像表示。图像是数与形的结合,是具体与抽象的结合,它能够直观、形象、简洁地呈现出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展现物理过程,正确地反映物理规律,是分析研究物理问题常用的...
关键词:物理图像 匀速直线运动 教学 实践 高中 物理过程 物理规律 物理问题 
变式教学的案例研究
《新课程(综合版)》2011年第3期60-60,共1页卞秀静 
电路动态变化分析问题一直是高考的热点,知识要求比较全面,能力要求较高,高中物理电路中涉及到的电学元件虽然不是太多,电路结构也不是很复杂,但在闭合电路5中,当部分元件的阻值发生变化,或内、外电路的结构发生改变时,都会引起各部分...
关键词:变式教学 电路结构 案例 动态变化分析 知识要求 能力要求 高中物理 闭合电路 
对一道动能定理应用题的错解分析
《中学物理》2010年第5期52-53,共2页卞秀静 
题目 质量为m1=16kg的平板车A原来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另一质量为m2=4kg的物体B获得5m/s的水平速度后,从平板车的左端滑向右端,设车与物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要保证B不会从A的右端滑下,平板车至少要有多长?
关键词:错解分析 动能定理 应用题 动摩擦因数 水平速度 水平面 质量 物体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