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平

作品数:10被引量:15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精神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心理换位道德德性素质教育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发文期刊:《船山学刊》《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云南教育(视界)》《素质教育》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无知者无罪”的合理性根据是否存在——从亚里士多德对苏格拉底“作恶出于无知”的反驳看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16-20,共5页郦平 
"无知者无罪"意味着行为者由于无知可以对其行为选择及其结果不承担责任。通常情况下,人们习惯用"无知者无罪"来解释自己的行为过失。这种观点或许可以从苏格拉底关于"无人自愿作恶,作恶出于无知"的命题中找到根据。按照苏格拉底的阐述,...
关键词:无知 无罪 有知 作恶 
理性与非理性的共存——以“无情”为线索对庄子人生哲学的分析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16-21,共6页郦平 
庄子的人生哲学既不能被当作仕途失意的"安慰剂",也不能被视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自然虚无主义。因为,前者意味着个体受世俗情势所束缚而非自觉地追求无欲无情的自然境界,后者意味着庄子对人生哲学的思索缺乏感性判断和理性推理。事...
关键词:庄子 人生哲学 理性 非理性 
虚拟内疚:一种德育方法的探索被引量:1
《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第11期30-32,共3页郦平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发育的特殊阶段,同时又因面临学习、择业等压力,其认知、情绪的变化异常突出。尤其是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或失败时,往往持一种消极的态度或采取一些极端的应对措施,进而导致不良行为的产生。鉴于虚拟内疚...
关键词:道德德性 虚拟内疚 心理换位 行为趋善 
虚拟内疚——促进大学生行为趋善的一种方法
《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1年第7期29-30,共2页郦平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发育的特殊阶段,同时又因面临学习、择业、人际交往等压力,其认知、情绪的变化异常突出。尤其是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遇到困难、挫折或失败时,往往持一种消极的态度或采取一些极端的应对措施,进而导致不良行为的产生...
关键词:道德德性 虚拟内疚 心理换位 行为趋善 
“《正义论》与社会正义观念之构建”学术讨论会综述被引量:1
《哲学动态》2009年第10期102-104,共3页郦平 
关键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正义论》 学术讨论会 正义观念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综述 大学价值 
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被引量:1
《船山学刊》2007年第2期207-210,共4页郦平 
亚里士多德认为至善即是幸福,并提出“沉思的生活是最高的幸福”;同时他还指出了人的现实的幸福是通过学习和努力可以得到的,但需要外在的善作辅佐,他强调中道原则在幸福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重视个体幸福与集体幸福的一致性。他的“...
关键词:幸福 至善 德性 中道 沉思 
精神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回归被引量:11
《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17期54-55,共2页郦平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 精神关怀 回归 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 人的素质 
走出素质教育误区
《云南教育(视界)》2006年第10X期35-37,共3页郦平 
关键词:教育者 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学生潜能 人文素养 
精神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回归被引量:1
《素质教育大参考》2006年第09A期8-12,共5页郦平 
本文通过对导致青少年精神危机的根源进行分析,反思了人的精神本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并结合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提出了解决青少年精神危机的主要教育途径: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唤醒学生的主体意...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 精神关怀 回归 精神危机 精神本质 个体差异 教育途径 精神需求 主体意识 全面发展 青少年 
如何走出素质教育之误区——在基础教育的视野中
《素质教育》2006年第4期4-5,共2页郦平 
当前的基础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天津某小学生为逃脱练琴自残事件、惠州市某优秀生自杀事件等案例,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向我们敲响了对所谓“素质教育”进行反思的警钟。目睹频发的教育悲剧,作为基础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我们...
关键词:“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 自杀事件 教育工作者 教育过程 小学生 优秀生 惠州市 练琴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