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琪

作品数:15被引量:5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北京教育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涵养法治教育学生实践能力课程标准道德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福建教育》《中小学德育》《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的结构化理解与教学实施例探
《中小学德育》2024年第4期59-61,共3页赵文琪 
北京市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2022年度课题“思政课教学中的政治认同教育一体化研究”(课题编号:SJS2022-009);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结构化路径研究”(课题编号:CDDB22378);北京市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2021年度重点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初高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究”(课题编号:SJSZD2021-004)阶段性成果。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知识容量较大,涉及概念相对较多,要求教师结构化把握教材内容,基于教材内容逻辑整体把握单元核心观点,明晰概念之间的内在关联,重组意义关联的教材内容,构建以生为本的教学活动,从而帮助学...
关键词:结构化 道德与法治 教材内容 内容逻辑 
基于课程标准的道德与法治表现性评价策略--以《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第一课时为例
《福建教育》2023年第26期52-54,共3页赵文琪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结构化路径研究”(编号为CDDB22378);北京市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2022年度课题“思政课教学中的政治认同教育一体化研究”(编号为SJS2022-009)的研究成果。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要“重视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指向的是通过关注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典型行为和态度特征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效。文章从“锚定教学目标,确定表现性评价目标”“坚持科学循证...
关键词: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表现性评价 
法治教育的小初高思政课一体化被引量:3
《思想政治课教学》2022年第11期17-21,共5页李岚 赵文琪 胡洁 
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结构化路径研究”(课题编号:CDDDB22378);北京市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2021年度重点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初高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究”(课题编号:SJSZD2021-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加强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培育学生法治素养,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程。在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基于法治观念素养开展小初高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教学研究,应依据课程标准,从“...
关键词:小初高思政课一体化 法治意识 法治教育 
在党史学习中涵养小学生政治认同
《福建教育》2021年第52期43-45,共3页赵文琪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引导学生学习党史、提升政治认同素养的过程中担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走近历史原貌,获得共情感受”“立足历史背景,尝试价值判断”“依托历史资料,增强情感信念”“知晓历史...
关键词:党史学习 小学生 政治认同 
优化教学情境 涵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学会看包装》一课为例
《小学教学研究》2021年第28期74-75,共2页赵文琪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旨在涵养学生的生活智慧与实践能力。优化教学情境,对于涵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从“教学内容活动化,为教学情境添‘趣’”“教学活动序列化,为教学情境导‘向’”“教学过程问题化,为教学情境增‘...
关键词:教学情境 实践能力 道德与法治 
优化案例教学策略 培育学生法治素养——以《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一课时为例
《福建教育》2020年第17期58-59,共2页赵文琪 
北京市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滚动课题(北京市石景山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课题)“基于学生实际经验与观念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学情分析及其教学应用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编号:STS2017GD012(SJS2016A20)。
案例教学法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法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以生活中典型且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件为载体,引导学生在感知、思考与分析事件的过程中,获得认知、情感与能力综合提升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法治教育 法治素养 第一课时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策略 小学道德与法治 教学方法 思考与分析 
扣好法治扣子 叩响“拔节孕穗期”——以《善待我们的“朋友”》为例
《福建教育》2019年第21期50-51,共2页赵文琪 
北京市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滚动课题《基于学生实际经验与观念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学情分析及其教学应用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STS2017GD012(SJS2016A20)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旨在帮助学生提升道德品质的过程中,涵养法治素养,做一个德法兼修的人。道德与法治教师承担着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的培育,以及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责任担当。课程实施...
关键词:法治观念 公共设施 道德品质 实践体验 法治思维 价值认同 孕穗期 法律规范 
优化问题情境 涵养学生实践能力——以《交通“信号”要知道》为例
《福建教育》2019年第4期54-56,共3页赵文琪 
北京市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滚动课题(北京市石景山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课题)《基于学生实际经验与观念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学情分析及其教学应用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STS2017GD012(SJS2016A20)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着意涵养学生的生活智慧与实践能力,旨在帮助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情境时,能够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运用生活智慧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此可见,涵养学生实践能力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任务。《品德与...
关键词:学生实践能力 问题情境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涵养 解决问题能力 信号 交通 优化 
发挥教材引领作用 助力学生素养提升——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主持人语言”的引领作用
《福建教育》2018年第26期50-52,共3页赵文琪 
综观小学《道德与法治》一、二年级的教材,绝大多数的课题出现了"主持人"形象:一个小男孩儿和一个小女孩儿以充满童趣的语言,实现了教材与学生成长的对话。众所周知,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课程的性质、理念、设计思路、目标等势必...
关键词:主持人语言 引领作用 教材 学生素养 法治 道德 小学 课程标准 
读懂教材 助推学生习惯养成——《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研读
《福建教育》2018年第13期46-48,共3页赵文琪 
《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教材的编写基于儿童已经"初步适应小学生活",着眼于"养成好习惯",旨在帮助儿童在好习惯的养成中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本册教材围绕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这一核心教育目的,设置了4个单元,...
关键词:小学生活 一年级下册 教材研读 习惯养成 法治 道德 教育目的 学习习惯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