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蔽课程

作品数:312被引量:943H指数:1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姚蕾王岩汤莉莉陈雨亭孙宏伟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学科=文化科学—课程与教学论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学习中心,学什么
《教育》2019年第25期37-47,共11页朱永新 
教育,在实践中,关系到两个基本问题:一个问题是学什么;另一个问题是怎么学。当然,这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来问的,站在老师的角度,要问的,就是教什么,怎么教。大家知道,前面这个问题就是教育内容或者课程的问题,后面这个问题就是教育方法或...
关键词:学习中心 智识教育 个性化学习 学习者 隐蔽课程 以学生为中心 科学技术发展 学科课程 学习的主人 
隐蔽课程中的规训及其调适被引量:2
《现代教育科学》2018年第5期106-111,共6页刁晓影 
隐蔽课程是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中介,承担着育人的功能。当前,隐蔽课程存在对学生规训的现象:一是物质层面上,通过生活时空的控制规训学生的身体;二是制度层面上,通过量化管理制度规训学生的行为;三是精神层面上,通过价值观念的塑造规...
关键词:隐蔽课程 规训 调适 
“自留地”里的幸福生活——谈小学科学隐性课程的建设
《湖南教育(上旬)(A)》2016年第1期32-34,共3页王润滋 
隐性课程,也叫隐蔽课程、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教育大辞典》中对隐性课程的释义是“不在课程规划(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
关键词:隐性课程 小学科学 幸福生活 自留地 教学计划 教育目标 隐蔽课程 潜在课程 
浅谈课堂心理气氛的创设和调控——体育隐蔽课程对非智力因素作用的研究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43-45,共3页刘向东 
体育隐蔽课程是以改善学生的体育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综合素质的发展为主要目标.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并进行有效的调控,是实施体育隐蔽课程的重要方面,对提高教与学的质量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隐蔽课程 心理气氛 调控 
浅探体育教学中的隐蔽课程
《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5年第29期271-271,共1页沈良晓 
体育课程中的隐蔽课程,是构成体育系统必不可少的内容。隐性课程把人类社会文化的习俗、价值和观念及技能的认识和情感通过体育课这一特定的时空环境交互作用,反映在体育教学整个活动过程,形成一定的综合力而对学生产生潜在的影响及...
关键词:体育教育 显性课程 隐蔽课程 认识 
隐蔽课程视角下的文具探析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第7期54-57,共4页宋立华 
作者主持的吉林省"十二五"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3B9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具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从隐蔽课程的视角来看,文具在以直接的方式发挥其基本功能的同时,还以潜隐的形式对学生的身心产生影响,是围绕在学生周围的物质性隐蔽课程之一。目前,文具的玩具化、高档化、自动化、安全性以及道德和文...
关键词:文具 隐蔽课程 学生道德和文化负载 潜隐影响 
浅谈隐蔽课程与健康班风的形成
《青年与社会(下)》2014年第12期182-182,共1页孔凡荣 
隐蔽课程也称潜课程、隐性课程、非学术型课程等,指的是学校情境中那些间接地、隐蔽地传递经验的课程,学生在隐蔽课程中获得的主要是非学术性知识,如态度、规范、情感、人际交往等。隐蔽课程对健康班风的形成施加积极的影响是德育的...
关键词:隐蔽课程 班风 健康 隐性课程 人际交往 学术型 潜课程 性知识 
隐性课程文献综述
《新校园(上旬刊)》2014年第6期48-48,共1页董晶 
一、隐性课程的概念 隐形课程又称隐性课程、隐蔽课程、无形课程、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对其理论的研究,是近年来国际教育的热点之一。
关键词:隐性课程 文献综述 隐形课程 隐蔽课程 潜在课程 正式课程 国际教育 
学校体育教学中隐蔽课程的发策略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年第1期87-89,共3页赵祥 
学校体育课程由体育显露课程和体育隐蔽课程构成,而体育隐蔽课程则由学校体育物质文化和学校体育精神文化两种内容构成,它既可能是种教育活动,也可能是种学生自发的学习活动。由于体育隐蔽课程的作用更多地展现在体育隐蔽课程中,因此有...
关键词:体育教学 体育课程 体育隐蔽课程 理论基础 开发策略 
足进教学效果的另一朵奇葩——隐蔽课程促进护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12年第7期68-68,共1页胡淑兰 李吉爱 
隐蔽课程这一概念是美国教育家杰克逊1968年首次提出的。隐蔽课程理论认为,学生不仅在学校学习到可以测量的知识与技能,还能从学校的环境、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等各个方面接受一些价值上、规范上的教育。近些年来,我利用这一理论指导...
关键词:隐蔽课程 教学质量 护理专业 教学效果 1968年 课程理论 相互作用 教育家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