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南》

作品数:45被引量:5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杜明星张俊峰潘飞李玫郝筱雯更多>>
相关机构:绵阳师范学院北京市翠微中学包头市第九中学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语文教学之友》《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语文学习》《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哀江南
《北京规划建设》2022年第1期190-192,共3页李昊 
高二第二学期快结束时,我们在语文课上进入了戏曲的学习单元。人教版课本中有一篇课文《哀江南》,是来自传奇剧本《桃花扇》结尾《余韵》中的一套北曲。这段曲子描绘了南明灭亡后南京城的景象,通篇尽是家国兴亡的凄凉之叹:“俺曾见金陵...
关键词:学习单元 《哀江南》 《桃花扇》 传奇剧本 南京城 哀江南 人教版 语文课 
久远的怀念
《参花(下)》2018年第5期8-8,共1页包乐 
秋风起,蝉鸣轻,走在月下的石板路上,没有了伏天的燥热,凉快不少。养老院里的老寿星祝念恩坐在葡萄藤下,望着微黄的月亮,念着《桃花扇》里的《哀江南》:"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
关键词:怀念 《哀江南》 《桃花扇》 养老院 乌衣巷 凤凰台 
《哀江南》课例赏鉴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2017年第7期59-62,共4页徐美珍 叶军彪 
本课以鉴赏曲词的“兴亡之哀”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涵泳体悟,学会用“析景体情、想象悟情、类比探情”等方式鉴赏曲词独具魅力的语言和技巧,课堂上给了学生充分的话语权,有效激发和提升了学生...
关键词:诵读 体悟 自主 
《哀江南》教学设计及简要实录
《语文教学之友》2015年第10期21-22,共2页樊明 
教材分析:《哀江南》是《桃花扇》里的经典曲目,其写景方法独到,所写景物大都带有感时伤世的味道,因此体会写景抒情的写法是难点。学情分析:学习古文,首先是语言上的障碍,但此文如果仅从语言的角度切入,恐怕会肢解文本的美。因此,找...
关键词:《哀江南》 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 实录 《桃花扇》 教材分析 写景方法 写景抒情 
他们是“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的破坏者和重建者?被引量:1
《中国图书评论》2014年第6期70-72,共3页潘飞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
关键词:超稳定结构 中国社会 破坏者 《哀江南》 乌衣巷 凤凰台 舆图 
课堂教学:给学生真正的话语权——以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赛的三节课为例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2014年第4期35-36,共2页洪方煜 
2013年11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赛(高中组)在江苏无锡的锡东高级中学举行。在此,笔者想以杨文贵老师的《亡人逸事》、李嫒嫒老师的《赤壁赋》、徐美珍老师的《哀江南》(这三节课均为一等奖)为例,谈谈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主...
关键词:学生主体地位 语文教师 选拔赛 课堂教学 话语权 《赤壁赋》 《哀江南》 高级中学 
培养文学探究意识,上好语文选修课——《哀江南》课外拓展案例
《考试周刊》2014年第22期22-22,共1页寇静 
高中语文必修、选修课本选人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尤其是选修课本,为学生学习某类文学作品的样式提供了方便。进人选修课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文学素养,通过选修课完全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学术探究意识。例如。在学习课文...
关键词:优秀文学作品 《哀江南》 探究意识 高中语文 选修课 培养 案例 课外 
试论《哀江南》的戏曲语言审美特征
《芒种》2012年第16期126-127,共2页张伟平 
作为《桃花扇》中最长的唱段,"哀江南"在全剧末尾的续四十出"余韵"部分,借化身为渔、樵的苏昆生和柳敬亭之口,将深婉哀叹之情写得回肠荡气,感人至深。历来方家,皆对《桃花扇》卓越的艺术成就评价至高,如梁启超所云,"窃谓孔云亭之《桃花...
关键词:桃花扇 江南 中国古典戏曲 戏曲语言 诗性语言 戏曲文学 北曲 情感抒发 曲牌联套 语言审美特征 
《桃花扇》里的《哀江南》与徐旭旦的《旧院有感》被引量:1
《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12年第10期29-33,共5页李玫 
孔尚任(1648—1718)的名剧《桃花扇》有一个脱出俗套的结局。大家都知道,明清传奇的结局几乎千篇一律,无论剧中人物的经历如何曲折,无论剧中的男女主人公经历了怎样的乱世离别,最后大都得以团圆。而《桃花扇》的结尾大不相同:在...
关键词:《桃花扇》 《哀江南》 女主人公 明清传奇 孔尚任 经历 团圆 离别 
析《哀江南》戏曲语言的双重审美特征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2年第8期3-3,5,共2页苏焘 
“哀江南”作为《桃花扇》余韵的收束之曲,其绵远幽清、情韵合一的特点,代表了中国古典戏曲语言审美的内在价值和转折意义,理解戏曲韵文中的抒情语言和中国传统诗性语言之间的紧密关系,对现代的汉语叙事和抒情功能表达具有积极的启...
关键词:《桃花扇》 哀江南 音韵审美 诗性审美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