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蜡烛》

作品数:114被引量:12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卢丽萍张清运佘同生杨再隋周雪娇更多>>
相关机构: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淮阴师范学院张家港市万红小学常熟市支塘中心小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小学语文教师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在比较中见真知 在观照中求提升——两次观摩薛法根老师执教《半截蜡烛》有感
《小学语文教师》2018年第6期58-60,共3页钱娟 
笔者曾两次观摩薛法根老师现场课《半截蜡烛》(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薛老师的两次教学紧扣文体,针对小说的教学价值取舍适切的教学内容,将塑造人物命运的情节与刻画描写的方式相结合,借助环境与心理的交错描写探究小说情感的起...
关键词:《半截蜡烛》 薛法根 老师 观摩 整合教学内容 真知 执教 观照 
细读,读出小说文本的教学价值——以《半截蜡烛》为例
《小学语文教师》2015年第3期43-44,共2页余家友 
《半截蜡烛》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描写了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最终保住了情报站的故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沉着,是对学生进行爱...
关键词:《半截蜡烛》 小说文本 教学价值 细读 小学语文教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 爱国主义教育 情报传递 
小道具发挥大作用——细读《半截蜡烛》被引量:1
《小学语文教师》2014年第2期49-50,共2页徐丽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6课《半截蜡烛》与《卢沟桥烽火》《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组成了以战争为主题的第二单元内容。战争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遥远,他们大多是从影视中了解一二,如电影《举起手来》、各种战争题材的电视连续剧等。
关键词:《半截蜡烛》 细读 道具 战争题材 电视连续剧 单元内容 卢沟桥 六年级 
品味语言,体会内心——《半截蜡烛》教学谈
《小学语文教师》2013年第7期147-148,共2页杨献荣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写的是二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秘密情报,沉着、机智地同德国军官们斗争的故事。文章描写细腻,情节曲折,扣人心弦。沪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将此文放在第十册第四单元,要求利用文本训练学...
关键词:《半截蜡烛》 品味语言 教学目标 内心 小学语文教材 二战期间 情节曲折 精神品质 
情节·细节·形象——《半截蜡烛》文本细读
《小学语文教师》2012年第1期41-44,共4页
普普通通的半截蜡烛,却与生活在一个特定时代的一家人的生命和一场重要的战争息息相关.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围绕着它就此展开。
关键词:《半截蜡烛》 文本细读 形象 情节 人的生命 
就差那么一“点”
《小学语文教师》2011年第3期44-44,共1页廖纪元 
【案例】 课文《半截蜡烛》中有句话颇为重要:“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一位教师这样处理:
关键词:《半截蜡烛》 课文 教师 
读好“一盏灯”
《小学语文教师》2010年第5期54-54,共1页刘茂亮 
在市级教学观摩活动中,我校宋老师执教的《半截蜡烛》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其中引导学生体会伯诺德夫人和小女儿杰奎琳特点的两个教学细节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值得品味借鉴。
关键词:教学观摩活动 《半截蜡烛》 教学细节 学生体会 听课者 杰奎琳 老师 执教 
这是双重否定式的反问句
《小学语文教师》2010年第2期63-63,共1页令怡 
贵刊2009年第2期第68页令怡老师解答内蒙古乌海市乌迭区梁家小学方金雯老师的问题,认为《半截蜡烛》中“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句不是反问句.而是双重否定式的疑问句。可以改成肯定式疑问句(“你必须用蜡烛吗?”),不好改为陈...
关键词:反问句 否定式 《半截蜡烛》 疑问句 乌海市 内蒙古 肯定式 陈述句 
“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这是反问句吗
《小学语文教师》2009年第2期68-68,共1页令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6课《半截蜡烛》中有这样一句话:“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教学时,教师们对这句话是不是反问句、如果是反问句又怎样改为陈述句,产生了争议。恳请令怡老师解疑。
关键词:《半截蜡烛》 反问句 六年级 苏教版 陈述句 教师 解疑 老师 
《半截蜡烛》板书设计及说明
《小学语文教师》2006年第2期60-61,共2页于利平 
《半截蜡烛》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母了三人为了保护隐藏在半截蜡烛中的秘密情报,在危急关头和三名德国军官巧妙周旋,化险为夷的故事。表现了伯诺德夫...
关键词:板书设计 语文 第十册 第六单元 苏教版 小学 《半截蜡烛》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