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感知

作品数:138被引量:89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相关作者:朱国华王朝刚范迪安李建明吴晓丽更多>>
相关机构: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四川美术学院武汉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南通市科技局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高考必考点之人文底蕴(三)审美情趣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25年第9期10-21,共12页徐玲玲 陈海峰 
审美情趣是根植于心的艺术感知与美学追求,其不仅仅体现在对美的个人感悟上,更是一种对审美标准与价值取向的坚守。它引导我们形成独特的审美眼光,塑造独特的审美观念,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
关键词:审美眼光 人文底蕴 审美情操 美学追求 艺术感知 高考 个人感悟 价值取向 
校园音乐剧在培养学生社会情感力中的实践探索
《中小学音乐教育》2025年第3期18-21,共4页汤慧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生除了知识的习得和掌握,还必须培养他们必要的社会情感能力,包括合作、沟通、同理心、决策力等,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这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家长与社会的一种共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 课程理念 实践探索 决策力 同理心 义务教育 艺术感知 情感力 
音乐教师在钢琴自弹自唱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河南教育(基教版)(上)》2025年第3期90-91,共2页赵薇娜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在欣赏、表现、创造、联系(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丰富、健康的审美情趣。钢琴自弹自唱(以下简称自弹自唱)...
关键词:教学基本功 音乐教师 音乐技能 自弹自唱 钢琴弹奏 义务教育 艺术感知 感知能力 
刊林撷思
《师道(人文)》2024年第12期63-64,共2页
以“身体”为喻象来建构和品评文学作品,是极具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诗论之一,它蕴藉着中华文化鲜活的生命体验和通达的艺术感知。在中国古典诗学中,以身体的结构来比喻文章的结构,以身体的体征来比喻文章的体征,以身体机能的状态来比喻...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学 中国诗学 喻象 生命的形式 文学作品 生命化 艺术感知 身体机能 
理工科高校艺术通识课程的教学研究
《工业设计》2024年第12期9-10,共2页余书涵(图/文) 
文章以西北工业大学开设的、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李睦教授领衔的艺术通识课程“艺术的启示”为教学实践对象,研究探讨了以理工科为主的高等学校艺术通识课程的建设任务和目标、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途径,以及艺术通识课程理论与实践模块...
关键词:艺术通识课程 理工科高校 素质教育 艺术感知 价值塑造 
数字时代下,美术教学如何与科技融合
《科学之友》2024年第11期89-90,共2页逯宝宝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教育领域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特别是美术教学,在传统的教育方法和科技的新兴趋势交汇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有效地将科技融入美术教学,不仅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也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美术教学 提升教学效果 数字时代 数字化浪潮 科技融合 艺术感知 学生创新能力 丰富多样 
素养本位下美术“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实践研究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4年第11期7-12,共6页赵丽静 
本研究基于《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的课程理念,分析美术“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的内涵。通过文献研究、模型应用、案例分析,准确定义了素养本位下艺术感知及情感体验的基本特征,为美术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素养本位 艺术感知 情感体验 
光与火的碰撞,伴着艺术感知风味
《美食》2024年第11期59-64,共6页Autumn(文/摄) 
色彩是光的艺术,风味多源自火的杰作。光与火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相融相生,共同象征着光明,也一起创造着生活的艺术。也许就是因为这样,色彩和风味之间也多了一种关联。艺术家和厨师都在尝试向着这一片共同的领域迈进,探索视...
关键词:上海新天地 艺术感知 生活的艺术 思考和体会 
以文学批评的方式触摸时代灵魂——王春林文学批评管窥
《东吴学术》2024年第4期17-23,共7页梁贝 季进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近代以来艺术中的审美理论话语研究”(20ZD28)阶段性成果。
在漫长而丰富的当代文学批评实践中,王春林既有社会历史维度的史识和气度,也充溢着相当出色的艺术感受力和想象力。他的文章理性与感性相交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无论是在思想内涵分析方面,还是艺术审美透视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鲜...
关键词:文学批评 艺术感知 社会关怀 人道主义 
伪纪录片中“去身性”的游戏表达被引量:2
《艺术传播研究》2024年第4期136-144,共9页李晗 
伪纪录片与观众建立了新型的连结,即“去身性”。它改变了人类观影时的感知方式,在看似透明的媒介装置中实现情感控制。其观众在令人信服的现实幻觉中会产生类似游戏时的沉浸快感,达成“知觉和情动的参与”,从而暂时失去对真实的判断。...
关键词:伪纪录片 去身性 超文本 游戏 艺术感知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