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芸

作品数:12被引量:0H指数:0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更多>>
发文主题:练习图画语言文字运用春秋战国时期创新题型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发文期刊:《教育家》《语文月刊》《广东教育(高中版)》《语文新读写》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循章就法”探语用
《广东教育(高中版)》2025年第1期13-16,共4页陈芸 
语言文字运用,向来被称为高考命题的“试验田”。语言文字运用板块取材范围宽广,知识点繁多,命题样式丰富,命题专家往往力求在此推陈出新。就近几年的命题来看,从客观题到主观题,从图文转换、标点符号、句式变换,到修辞赏析、词语表现...
关键词:高考命题 语言文字运用 图文转换 取材范围 比喻词 创新题型 句式变换 主观题 
因情设景,执情强物——借《故都的秋》认识“情”“景”两端
《语文月刊》2024年第3期65-67,共3页陈芸 
范晞文在《对床夜语》(卷二)中说道:“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王国维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他们都在告诉我们:“情景”并不是将“情”与“景”的简单相加,也不是油水分离,它应该是个完整的有机的统一体,情与景相互依赖、相互...
关键词:对床夜语 情与景 《故都的秋》 范晞文 王国维 油水分离 相互依赖 
以节选文撬动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以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第三单元为例
《语文月刊》2024年第2期42-45,共4页陈芸 
2017年可以称为“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元年”。这一年,教育部第一次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纳入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使得“整本书阅读”以课程内容的形式存在于新课标中,在教材上则直接体现在统编版必修(上)的第五单元《乡土...
关键词:语文课本 整本书阅读 《林黛玉进贾府》 《乡土中国》 粤教版 有效的教学 人教版 课程内容 
练习12 语言文字运用(1)
《语文月刊》2023年第12期42-44,84,85,共5页陈芸 
(一)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在街头买杯奶茶或果汁,再随手抓根吸管,“咕噜咕噜”喝两口,生活中无处安放的烦恼,瞬间像被治愈了似的。可是,这些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吸管健康环保吗?恐怕要打上问号。有人可能觉得纸和竹子制成的吸...
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 健康环保 吸管 问号 
在逻辑的土壤中培育批判性思维——以《劝学》的论证为例
《语文月刊》2023年第10期32-33,31,共3页陈芸 
逻辑,通常指思维的规律。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次把“逻辑的力量”正式选编进选择性必修(上)当中,可见,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构成中,理性思维越来越得到重视,希望学生能更清晰地认识语言与逻辑的关系,发展逻辑思维,滋养理性精神,提升思...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 《劝学》 春秋战国时期 批判性思维 逻辑思维 研究成果 理性思维 理性精神 
练习21 作文实战训练
《语文月刊》2022年第12期58-60,92,共4页陈芸 
1.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关键词:自主确定 实战训练 作文 图画 文章 
在他们的世界里一一删除--用排除法解读《等待戈多》
《语文月刊》2021年第10期86-87,共2页陈芸 
《等待戈多》是爱尔兰剧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作品之一。作品于1953年1月在巴黎巴比伦剧院首演后,立即引起了热烈的争议。该剧在伦敦演出时曾受到嘲弄,引起混乱,只有少数人加以赞扬。1956年4月,它在纽约百...
关键词:《等待戈多》 荒诞派戏剧 来路不明 排除法 爱尔兰 百老汇 巴比伦 
换个问法创新天--以《郑伯克段于鄢》为例谈创造性阅读
《语文月刊》2021年第6期29-30,共2页陈芸 
创造性阅读(creative reading)是阅读活动的最高形式,是美国N.B.史密斯提出的阅读层次之一,以理解性阅读和评价性阅读为前提,并与它们同时得到发展。阅读教学的创造性表现是多方面的,诸如阅读视角的独特性、阅读方法的巧妙性、所得结论...
关键词:创造性阅读 理解性阅读 评价性阅读 阅读层次 阅读教学 巧妙性 阅读视角 知识与方法 
新思维,新收获——借助简单的图画辅助语文教学
《语文新读写》2020年第23期93-93,共1页陈芸 
本文从图文转换中得到启示,借助简单地图画来解读语文教学中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用直观来记录客观,用感性认识来描绘理性思维。
关键词:图画 语文教学 
减负不是简单的减法
《教育家》2020年第6期65-65,共1页陈芸 
"减负"即减轻负担,多指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和心理负担。然而,"过重"对于不同学生而言标准不同,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心理承受能力等有密切的关系。正因为如此,减负不应该"一刀切",不应该只做"减法"。笔者认为,真正有益、...
关键词:“一刀切”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