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研究

作品数:18被引量:14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张艳鑫张福生王培光林润生魏正书更多>>
相关机构:黑龙江大学渤海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福建省安溪县教师进修学校更多>>
相关期刊:《语言文字应用》《教育现代化(电子版)》《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文诵读及语感研究
《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8年第7期142-145,0,共1页梁志明 
经典古诗文是中国优秀灿烂的古代文化之精华,而诵读则是小学生学习、理解古诗文的内涵,体会古诗文语言之美、节奏之美、音韵之美和意境之美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介绍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文诵读的意义,然后重点阐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古诗文诵读 语感培养 
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输入特点与认知语感研究——评《二语习得与学习词典研究》
《语文建设》2017年第10X期81-81,共1页艾合买提江.塔西 亚森.尼亚孜 
新疆财经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二语习得即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吸收,掌握母语之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需要语言环境、语言输入、动机与需求等多种条件。近年来,英语词典对二语习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新疆财经大学博士科研为此启动基金课题,对二语习得与...
关键词:学习词典 语言输入 二语习得 
语言教学中的语感研究
《语文建设》2017年第3Z期77-78,共2页付霆轶 
在语言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感教学及相关培养,有利于学生提高创新意识、独立自主意识。语感教学要具有主体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深刻的理解。教师只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身领悟,才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
关键词:语感 对象 练习 慢班 创新意识 语感教学 语感能力 语言教学 分科教学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研究被引量:1
《散文百家(下旬刊)》2016年第11期54-54,共1页吴莉平 
随着小学语文教育在我国的大力推行,小学生语文语感培养的发展问题不断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出现,在这其中,新形势下小学语文语感的培养是直接关系整个小学语文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主要就小学语文语感的培养教育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感 培养方法 
汉语拼音字母名称的语感研究——汉语拼音与英语字母的学习问题被引量:1
《语言文字应用》2013年第S1期52-53,共2页王培光 
一、汉语拼音与注音符号的学习效率在香港,学生在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字母,后来学习汉语拼音就容易了。笔者(《中学生学习两种普通话音标的比较研究》,《中华心理学刊》1983年第2期)曾在香港的中学进行过教学实验,让两班学生分别学习汉...
关键词:英语字母 负迁移 汉语教学 接受率 问卷调查 王理嘉 居次 方差分析 研究假设 ANOVA 
语文教学中语感研究的新进展
《语文教学研究》2012年第6期44-47,共4页张杰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语言教学,阅读教学是一个“语言——思想——语言”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解读作者心理发展的过程,有时还要体会了解作者笔下人物的心理发展、心理变迁的过程。我们一定要...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言教学 语感 阅读教学 心理发展 读者阅读 心理变迁 语言体现 
朗读语感研究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S4期213-213,共1页刘志明 
文章适应目前中小学课程改革需要,探讨了朗读语感概念以及朗读语感具有的直觉性、转换性、情感性特征,并从强化语言感受力、强化情感体验与表达、强化朗读技巧的传授和运用几个方面论述朗读语感的培养和训练。
关键词:朗读语感概念 朗读语感特征 朗读语感培养 
谈语感的本质被引量:1
《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第6期97-98,共2页钟永发 
汉语界对于语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研究,可是关于外语语感的探讨却相形见拙。语感的培养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有很大帮助,所以本文在各家研究语感的基础上,从语感的定义、特征和类型方面进行了阐释,最后粗谈了一下母语语感与外语语感的联...
关键词:外语语感 母语语感 语感研究 
基于亚里士多德逻辑语感系统的现代汉语转折句论证语感研究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0年第4期108-109,174,共3页张婧 刘加昆 
在亚里士多德的研究视野中,论证语感是话语交际者对语言如何约定俗成地表达命题及其真值条件的适当反应,它有表层和深层之剐。利用亚里士多德逻辑语感系统,从言语交际的角度对现代汉语转折句的内在论证语感进行诠释,构建四层次金字...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逻辑 转折句 论证语感 
语感研究的历史梳理被引量:1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127-131,共5页张福生 
从语感研究的历史看,自先秦《庄子》里的"意会"说至今,可以粗略地切分为模糊语感教学期、早期描述性阐释期和深入研究期三个阶段。
关键词:语感研究 历史梳理 描述性阐释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