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赏析

作品数:1268被引量:221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杨璞李婷李晓东李娟苏冀东更多>>
相关机构:包头职业技术学院中华中医药学会武汉商学院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甘肃省教育厅科研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张勇主编《中学诗学教育》
《学语文》2025年第2期32-32,共1页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勇主编《中学诗学教育》由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6月出版。卷前有程千帆先生《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意见》一文(原载于《学语文》1983年第1期)作为代序及张勇教授所作序言。本书精选《学语文》自1983年复刊以...
关键词:安徽师范大学 诗歌教学 程千帆 中学语文教学 文学院教授 诗词赏析 张勇 
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提高小学中年级学生古诗词赏析能力的实践研究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2025年第2期045-048,共4页唐军斌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传统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常常只停留于背诵与字词理解层面,很难深刻体会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感情与文化价值。特别是针对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古诗词抽象、语言复杂往往给...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资源 古诗词赏析 小学中年级 教学方法 学习能力 
写景抒情类古诗词赏析
《中学生阅读(中考版)》2025年第2期15-16,44,45,共4页闫卫红 
一、阅读《十五从军征》(见课本),完成题目。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___________________2.全诗无一“悲”字,却处处透露着悲情。请从诗歌意象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关键词:十五从军征 诗歌意象 古诗词赏析 写景抒情 修辞手法 
言志抒怀类古诗词赏析
《中学生阅读(中考版)》2025年第2期16-18,45,46,共5页李革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赏析教学的有效策略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2025年第1期111-114,共4页谢江雨 
古诗词以精练的语言浓缩了真挚情感和深邃思想,是中华文明璀璨的明珠。语文教师应秉承自主创新意识,借助多元化教学手段,探索古诗词有效教学的基本路径,引导学生在意境感悟中品尝人生百味,汲取人生智慧,构筑绚丽画卷,成为中华优秀文化...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赏析 高效 策略 
智慧教育平台:小学语文诗词传承策略
《山海经(中旬)》2025年第2期0124-0126,共3页汪海英 
2024年度湖南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智慧教育平台支持下课后服务实施策略研究”(编号:HNETR24073)。
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智慧教育平台为小学语文课后服务带来了新的活力与机遇。本文聚焦于智慧教育平台在助力小学语文课后服务中经典诗词赏析与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通过阐述其独特优势,“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深入剖析...
关键词:智慧教育平台 小学语文 课后服务 经典诗词赏析 文化传承 
指向家国情怀培养的爱国诗词赏析教学策略--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为例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4年第12期55-57,共3页张碧丹 
2023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资助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实践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JSZJ23065)。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价值源泉,更是增强民族自豪感、国家认同感的重要保障。统编版教材中的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家国情怀元素,是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宝贵资源。从教学实践出发,探讨通过赏析爱...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教学 家国情怀 
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古诗教学上的有效应用
《视周刊》2024年第22期20-20,共1页韩淑琴 
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日益受到教师与家长的关注,教师自觉在古诗教学中优质贯彻与高效实施。为了促进古诗教学创新增效,教师以传统文化教育为课改创新切入点,优化诗词赏析的信息厚度、思想高度以及育人品质,打造高层次的人文生态。因此,...
关键词:古诗教学 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核心素养 高效实施 有效应用 人文生态 人文设计 诗词赏析 
指向辩证思维培养的哲理类古诗词赏析路径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4年第11期15-18,共4页聂小中 
运用“两点论”“重点论”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能准确把握哲理类古诗词内涵和提高哲理类古诗词鉴赏能力。通过鉴赏哲理类古诗词并分析其内涵,有助于提升辩证思维能力。在哲理类古诗词鉴赏中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挖掘哲理类古诗...
关键词:哲理古诗词 诗词鉴赏 辩证思维 
“四美具”与“二难并”完善融合的精湛之作——邵阳市文明主题歌《紫薇花开香天下》歌词赏析
《音乐教育与创作》2024年第11期101-103,共3页周栩可 
“四美具,二难并”之语,源于王勃之《滕王阁序》,用以形容事物之美且兼具难能可贵之质。笔者曾将此语引入歌词创作领域:“四美”指的是主题之美、结构之美、语言之美和艺术之美,而“二难”则指的是如何将诗意的语言与通俗的歌词相结合...
关键词:歌词创作 《滕王阁序》 艺术之美 主题歌 紫薇花 结构之美 歌词赏析 语言之美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