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

作品数:6207被引量:2881H指数:16
导出分析报告
《小学数学教师》
主办单位:上海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最新期次:2025年2期更多>>
发文主题:《数学》数学教学年级数学教学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理学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发文作者:华应龙曹培英蔡金法巩子坤唐彩斌更多>>
发文机构: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如何运用“抬脚法”巧解鸡兔同笼问题
《小学数学教师》2025年第2期84-85,共2页章丽娜 
古人提出了“脚法”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这是一种学生容易理解的解题方法,具体教学步骤如下一、运用“抬脚法”,借助图画表征理解数学模型1.出示情境,理解题意情境: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10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
关键词:理解题意 理解数学 解题方法 巧解 教学步骤 鸡兔同笼问题 借助图画 情境 
如何基于计数单位理解小数乘法算理
《小学数学教师》2025年第2期85-87,共3页王哲燕 
计数单位是建构数概念的基础,基于计数单位的运算是建立运算法则的核心。如何基于计数单位相乘的意义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可以采取如下教学。一、单位运算,具象转化1.探究0.1×0.1的算理(1)多元表征请学生用写一写或画一画的方式表达自...
关键词:小数乘法 数概念 计数单位 算理 意义理解 运算法则 多元表征 画一画 
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归一问题”
《小学数学教师》2025年第2期87-88,共2页张思文 
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归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教学过程一、迁移方法,初探算理1.出示任务条件1:20吨甘蔗能生产2吨糖。条件2:7/9吨油菜籽能榨1/4吨油。任务:请你根据以上条件分别提出两个问题并列式解决。2.学生独立解决,全班交...
关键词:并列式 全班交流 归一 迁移方法 油菜籽 分数 理解 学生 
杏坛风采
《小学数学教师》2025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潘迅馨 王永平 
由学生捅破错误这层“窗户纸”——以“小数乘法”中的习题教学为例
《小学数学教师》2025年第2期59-60,共2页施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检测卷中有如下一道试题:8.在()里填上合适的数,使等式成立。2.55×()+()×7.45=7.8阅卷中发现,这道题的正确率竞然连一半都不到,这着实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作为教师,一眼就能看出命题者的意...
关键词:小数乘法 乘法分配律 命题者 《数学》 习题教学 窗户纸 阅卷 人教版 
从意外到应该:备习题需要更深度一些——以“分数除法”中的习题教学为例
《小学数学教师》2025年第2期60-62,共3页马晓丽 
在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单元“练习九”中编排了这样一道习题(图1):记得在备课时,我第一眼看见这道习题,内心就生出一些疑惑:一般情况下,越往后的题,思维含量越高。这道习题很简单,教科书却将其编排为“练习九”的最后...
关键词:分数除法 《数学》 思维含量 习题教学 第一眼 编排 人教版 意外 
经历创造“位” 达成理解“值”——与位值相关的数与运算教学
《小学数学教师》2025年第2期62-67,共6页姜荣富 
数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用话语来说是计数,用符号记录是记数。十进制记数法是最精彩、最巧妙的一种现代文化元素[1]。马克思在他的《数学手稿》中称赞说,十进制记数法是最妙的发明之一[2]。理解十进制记数法需要两部分知识,一是基数,...
关键词:位值 十进制记数法 数与运算 数学手稿 记数 马克思 
年历中的“秘密”:时间周期的创新实践与思考
《小学数学教师》2025年第2期68-71,共4页黄敏燕 
谈及年、月、日的学习,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一个极其重要且常见的教学资源——年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日历。在日常生活中,年历协助我们制订计划、安排活动,并提醒我们重要的日期和事件。然而,年历所蕴含的价值远不止于此。一、问题由来。
关键词:教学资源 制订计划 创新实践与思考 年历 日常生活 
岁月之尺,度量教育之路
《小学数学教师》2025年第2期72-72,共1页冯琳 
在历史的长河中,教育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岁月,像一名无言的雕刻师,以其独有的“尺”,度量着教育的每一步变迁与发展。在原始社会,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相连,孩子在劳动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生存技能。没有固定场所和系统课程。
关键词:生存技能 一盏明灯 教育与生产劳动 变迁与发展 教育之路 人类文明 紧密相连 原始社会 
问题引领 有效探究——“圆周率”教学实录与思考
《小学数学教师》2025年第2期73-76,共4页翟运胜 
“圆周率”是一节探究味十足的课。常规的教学思路是:首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直径越长,周长就越长”;然后回忆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4倍关系,引出问题“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是否也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
关键词:倍数关系 问题引领 有效探究 圆的周长 圆周率 创设情境 引出问题 教学实录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