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作品数:17被引量:4H指数: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鲍英姿雍旭宇杨征丁爱华韩秀清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长沙大学河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语文教学研究》《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中学语文教与学(上半月高中读本)》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主题=选修x
条 记 录,以下是1-9
视图:
排序: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有效教学初探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6年第13期30-30,共1页周建宏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教材,对学生而言,其学习价值重在体验中国经典文化,传承中华文明。通过学习这门选修课,我们可以体会到儒家的博雅与仁爱,道家的任真与旷达,史家的凝重...
关键词:体验中国 研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 新课标 
关于新课改下《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的教学思考
《祖国(教育版)》2014年第6期43-43,共1页王海艳 
初探新课改下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了解民族文化,体会民族精神,汲取民族智慧,继承民族优良传统。
关键词:新课改 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兴趣 语文素养 
修齐治平 经世致用——试议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课程目标
《教育观察》2013年第17期78-81,共4页刘巧玲 
选修课课程目标的设定不必面面俱到,应当体现出教材的特点。基于教材篇目的选择和单元的设定,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实际的教学效果上看,《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课程目标可以设定在“修齐治平,经世致用”这八个字上。
关键词:课程目标 修齐治平 经世致用 
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浅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教学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2012年第10期13-14,共2页方明峰 
选修模块《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内容博大精深,凝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教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具有选择性与差异性的教育平台。要落实该模块的教学目标,关键在于加强诵读、理清教材主线、关注研读过程和打破单一评价。
关键词:选修 经典 诵读 人文素养 评价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有效教学方式之我见被引量:2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2年第8期22-23,共2页雍旭宇 
自高中语文教材做较大调整以来,文言文于语文教材中占较大比重,且《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作为选修课程更有其担当之责任,笔者认为在必修课基础上必须重文化解读和自主领悟,这是语文教材编排之需要也同时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并针对此...
关键词:文化经典 教学方式 研读 中国 高中语文教材 选修课程 文化解读 学生年龄 
关于《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的使用策略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年第4期152-153,172,共3页鲍英姿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作为新课标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之一,编入高中新课程,是以彰显其地位与作用。本文从"选修"与"必修"相得益彰的学生发展高度;从"选修"与"高考"的教育现实角度,给予理论上的科学阐释,实践上的策略践实。
关键词:中国文化经典 必修、选修 策略 
从文化经典中寻求写作的源泉——谈新课标选修课《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几点教学思考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1年第12期148-149,共2页刘丽斋 
在教学实践中,在教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的相关篇目时,笔者发现遵照课标中的要求,联系学生学习实际,可以在讲读经典的同时,进行有效的写作指导。通常情况下,教师有目的地予以作文写作的点拨,就可以让学生一举多得。
关键词:文化经典 写作 教学思考 
文化论著研读课堂教学问题及对策——以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为例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年第1期87-89,共3页浮利古 
选修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彰显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个性。让学生在学习必修课的基础上有一个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空间。毋庸置疑,“课程标准”的设想是比较完美的.但具体操作和“课标”的出入却是比较大的。试就“文化论著研读”系列课程...
关键词:中国文化 教学问题 人教版 课堂 语文学习 选修课程 课程标准 课程教学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感悟
《学语文》2010年第4期21-21,共1页黄俊 童燕 
新课程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高二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就是为此设计的。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因此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应该与时俱进...
关键词:文化经典 教学感悟 研读 中国 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选修教材 人文素质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