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检索条件:"关键词=语言表达形式 "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显示条数:
从歧义看句法、语义、语用之间的关系被引量:26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1期32-41,共10页王维成 
歧义现象,句法、语义、语用间的关系都是难以一时搞清的问题。不过,我们发现,在歧义这一现象上,句法、语义、语用这三者被集中起来、联系起来了。本文试从歧义这个角度去探讨这三者的关系,主要想讨论以下几个问题:一。
关键词:歧义 语义句法 语言生成 句子 情景语境 短语 词汇 社会文化语境 语言层次 语言表达形式 
找准教学着陆点,造就童心课堂的“盛景”——评褚嘉耘执教的《北大荒的秋天》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6年第8期26-27,共2页佘树丽 陈锡珍 
教学《北大荒的秋天》时,如何落实写景类课文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如何区别于本单元其他篇目的写景类课文,在共性中体现个性,避免千课一面,这需要教者匠心独运。一、关注课文标题巧着陆,打开一幅"趣景"《北大荒的秋天》一文,地名"...
关键词:着陆点 描述内容 学习过程 五彩斑斓 自主学习 里长 语言表达形式 学习行为 喻句 小学语文课堂 
让英语课堂在巧问中呈现精彩——浅探初中英语课堂提问技巧被引量:1
《中学生英语》2020年第46期106-107,共2页彭成林 
提问,简便易行,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教师在组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兴趣喜好、能力基础、疑难困惑、学...
关键词:学生智力发展 初中英语 英语思维 学习品质 精心设计问题 巧问 英语课堂 语言表达形式 
记叙文语言运用的几种表达
《语文世界(中旬刊)》2022年第1期47-48,共2页李常臻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体,记叙文的语言特色较为鲜明,在情感表达上也生动传神。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文章中的词汇句式,重点关注于人物动作、人物情感的形容词,并将这些词汇进行理解,加强品味和揣摩,加深对作品的感受。记叙文本身具有生动含蓄的...
关键词:记叙文 语言运用 人物动作 语言特色 人物情感 生动传神 语言表达形式 表达特色 
挖掘表达特质 有效读写结合——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小镇的早晨》文本解读及片段教学设计
《福建教育》2016年第27期50-52,共3页刘爱治 
一、单元扫描,明晰编排意图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围绕"塞北江南"这一主题,编排了《葡萄沟》《小镇的早晨》两篇主体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从内容上看,两篇课文都是充满浓郁风土人情的文章。《葡萄沟》以"葡萄沟真是个好地...
关键词:北师大版 葡萄沟 塞北江南 读写结合 文本解读 新疆吐鲁番 整体感知 语言表达形式 顺序排列 合作探究 
论比较修辞学的对象范围及其他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88-94,共7页袁毓林 
最近几年,作品的改笔得到了修辞学者的重新重视。许多学者研究了改笔的修辞原因、分析比较了改笔的修辞效果。总结出不少锤炼润色的修辞规律,并在理论上探索如何在此基础上创建比较修辞学,这实在是可喜的现象,是修辞学走向繁荣的标志。...
关键词:比较修辞学 思想内容 语言形式 修辞学研究 对象范围 修辞效果 语言表达形式 修辞现象 生动形象 思想认识 
基于预学单篇阅读教学法的研究被引量:1
《教育》2015年第42期30-,共1页陈佳 
近两年,出现一个新课题,即基于预学的单篇阅读教学法。顾名思义,所谓"预学"即强调预习,而"单篇阅读"则是相对于"群文阅读"而形成的概念,也就是说,"基于预学的单篇阅读教学法",包括三个阶段,即预学过程、教学过程以及温故知新。它重视学...
关键词:阅读教学法 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起点 课后作业 神态描写 文本类型 语言表达形式 整体 
连线报道让广播新闻增色
《声屏世界》2015年第2期49-49,共1页张丽燕 尚秋月 
连线报道是广播新闻报道的常用手法,它的合理运用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收听效果。 一、连线报道使新闻传递更快捷。相对于传统的新闻制作手法,连线报道省去了从采访到成稿再到录音制作的全过程,它的快捷性显而易见。尤其是对于一些突发性...
关键词:广播新闻 采访记者 第一现场 第一时间 制作手法 常用手法 语言表达形式 信息传递 中所 员在 
“读”中三“得”
《基础教育研究》2011年第13期38-39,共2页徐利华 
我们都知道,"读"既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又是学生实现言意同构的外化形式。"读"里既有对文字的理解,感情的熏陶,也有语言的习得,还有语言表达形式和方法的润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在《文章讲话》中指出:"文章的奥秘要用读的功夫...
关键词:“得” “读” 语言表达形式 引导学生 近代教育家 阅读教学 外化形式 文章 
“任何”与“所有”被引量:4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105-110,共6页徐颂列 
“任何”与“所有”是现代汉语中的两个形容词。在逻辑学中,一般是把这两个词都看作表示全称量词的,特别是在普通逻辑中,更是把它们视同一律:是全称量词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若是在一个命题中充当主词的量词,这个命题就是全称命题。
关键词:“所有” 全称量词 语言表达形式 全称命题 现代汉语 普通逻辑 形容词 逻辑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