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

作品数:587被引量:225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张华陈光全林育洪陶沁徐群英更多>>
相关机构:扬州大学福建建瓯市第二小学宜都市教学研究室内蒙古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师道(教研)x
条 记 录,以下是1-7
视图:
排序:
落实课堂,关注生成,培养素养
《师道(教研)》2018年第8期185-185,共1页冯咏红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师要积极创设情景抓住生活中的各类教育契机,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兴趣,并在日常学习生活...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程 课堂 素养 培养 学生生活 社会性发展 小学中高年级 体验感悟 
强化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的实效性被引量:1
《师道(教研)》2018年第3期174-175,共2页区福良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以下简称品德课程),是小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门课程,是把原来的自然、社会和思想品德等课程高度整合而生成的新课程,是现在小学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以促进学...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程 课程教学 小学 实效性 《品德与生活》 学生生活 课程体系 思想品德 
如何增强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有效性
《师道(教研)》2017年第12期87-87,共1页杨小娟 
小学生天真烂漫,对任何事物都感到新鲜好奇。因而小学阶段是教化学生启蒙其思想领域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恰恰充当了这一角色。《品德与社会》的综合性内容较强,是将生活实践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的课程。因此可...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程 小学生 教学有效性 教学内容 小学阶段 课堂教学 生活实践 教学目标 
小学品德课堂对话式教学策略的思考
《师道(教研)》2017年第11期150-150,共1页谢少燕 
所谓的对话式教学策略是指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朋友的身份出现,围绕着教材提供的话题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不再是单向的授受关系,而是你我关系,对话关系,合作关系。
关键词:教学策略 对话式 品德课堂 《品德与社会》课 小学 教学过程 授受关系 对话关系 
素质教育视域下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师道(教研)》2017年第2期120-120,共1页颜志奎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核心的教育。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在整个的义务教育阶段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是学生人生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社会生活、历史、地理、法律等与公民素质相关的各种知识。小学品德与...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 素质教育 小学阶段 教学 视域 义务教育阶段 品德与社会课 小学生 
《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现状及应对策略
《师道(教研)》2014年第9期44-44,共1页辛焕全 
调查一(四年级):小朋友,上《品德与社会》课,老师带你们出去做过实践活动吗,比如去科技馆参观?没有,爸爸妈妈带我去过,但学校没有。 调查二(五年级):同学们,知道《品德与社会》这门课吗?当然知道。上这门课有趣吗?有什...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 品德与生活 教学现状 课外实践活动 环境状况 小朋友 四年级 调查 
贴近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更精彩
《师道(教研)》2013年第2期104-104,共1页钟新苟 
《新课程标准》中对品德与社会课程定位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要具有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 贴近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 《新课程标准》 活动型综合课程 儿童活动 热爱生活 知识传授者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