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成瑀

作品数:29被引量:43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浙江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阅读教学语文教学对话教学文本语言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文学语言文字社会学更多>>
发文期刊:《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浙江学刊》《名作欣赏(上旬)》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诠释学:语文学科的哲学——学习个体成长的三种释义方式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6年第4期4-8,共5页蒋成瑀 
作为语文学科的哲学,诠释学对语文教育的引导作用在于其确定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以及课程教学的评价标准。诠释的“理解程序”在语文教育中依次构成了释义的三个阶段。以声释义,对应婴、幼儿学前阶段的语文(母语)教育;声读释义对...
关键词:诠释学 以声释义 声读释义 拓展、引申释义 
语文文本的意义结构——阅读教学释义的向度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5年第6期3-7,共5页蒋成瑀 
文本,人类千百年沉淀的精神财富,使历史传统、民族文化赖以传承。语文文本是其中的菁华,是青少年教育的主要资源与凭借。阅读教学通过对文本意义的诠释,进行人文教育与语言训练。人生活在意义世界里,一旦失落意义,就会产生生存危机,所...
关键词:意义结构 语文文本 阅读教学 向度 释义 青少年教育 精神财富 历史传统 
作者理论及其原意说评点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109-112,共4页蒋成瑀 
作者理论源自方法论诠释学,是阅读的基础理论。该理论主张恢复、重建作者原意,但又确认读者可以比作者自己更好地理解作者,无意间颠覆了原意说。阅读可以有多种、多重意义,其中文本的本义与读者拓展、创造的引申义,才是两种最基本、最...
关键词:阅读 作者理论 原意 本义 引申义 
语文诠释学构想被引量:1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86-93,共8页蒋成瑀 
梳理语文学、诠释学与语文诠释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以文本为对象、语言为核心、对话为应用与实践途径,构想语文诠释学的框架,意在倡导一门新学科理论。
关键词:语文诠释学 文本 语言 对话 
阅读教学的误读现象与本质——兼说本义与引申义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19-23,共5页蒋成瑀 
误读是阅读的普遍现象,古今皆然。传统阅读观否定误读,认为曲解本义;现代阅读观肯定误读,认为它是诱发创造的契机。语文课阅读教学主张辩证地对待误读,一方面要求避免误读,坚守文本的一元本义,维护历史事实;另一方面倡导合理的误读,拓...
关键词:误读 阅读教学 本义 引申义 
传统、现代与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近30多年来语文教育理念与课型评述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0年第6期3-8,共6页蒋成瑀 
语文是民族语言文化,又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无处不在。1908年吴曾祺编选的《中学堂国文教科书》出版,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与国际社会文化教育思潮相连接。前70年以主体客体认识论教学模式为主导,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的近30年,语文...
关键词:语文教育理念 后现代文化 冲突与融合 传统 课型 民族语言文化 教育思潮 社会生活 
生成、理解与再创造——阅读教学的意义诠释结构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2010年第4期35-37,共3页蒋成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教科书文本列为与标牌、广告、电影、电视等同值的课程资源,这就意味着文本教学将由经典性转向选择性,职业性转向个人性,单一文本转向多文本对读。这是一种解放,它消解了固定的教学模式与单一的意...
关键词:意义诠释 阅读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结构 再创造 文本选择 课程资源 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的诠释学特征——对课程性质的新界定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1-4,21,共5页蒋成瑀 
诠释学广泛应用于人文学科,已成为语文课程理论的哲学基础。认知诠释学与本体论诠释学的融合,是语文课程教学的理念。依据诠释学的语言理论,语文课程的性质应界定为语言性。
关键词:阐释学 语文课程 性质 语言性 
科学阅读教学观刍议——略说教科书文本诠释的三种关系
《中学语文教与学(下半月初中读本)》2009年第4期32-33,共2页蒋成瑀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基础教育与语文阅读教学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怎样的阅读教学才是科学的、经典的?课程理论、教材教法以及执教的教师,各有自己的标准与说法。以学生为本,重视个体道德、智能...
关键词:阅读教学观 科学发展观 文本诠释 教科书 可持续发展 以学生为本 以人为本 语文阅读 
坚守阅读的客观性与真理性——教科书文本的意义诠释
《语文学习》2008年第7期83-85,共3页蒋成瑀 
近年来,语文教学以学生在课堂上发言之多少、喧闹之程度,作为评定优质课、观摩课不言而喻的标准。教学因此忽略了对文本背景的介绍,在学生尚未仔细预习、熟读与深思的情况下,教师就以谁最勇敢、大胆激励学生,让他们各抒己见,于是...
关键词:意义诠释 阅读教学 真理性 客观性 文本 教科书 激励学生 语文教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